中國外交部冀中美貿易談判有好結果

中國外交部冀中美貿易談判有好結果
撰文:鄺月婷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昨日預期中美兩國貿易談判不會有大進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就中方而言,既然舉行磋商,希望磋商能在對等、平等和誠信的基礎上談出好的結果。

陸慷續指,中方不喜歡在磋商及談判前,發出各種聲音,希望雙方安靜踏實坐下來,通過友好協商,達成互利的、對雙方都合適的方案。這不僅有利於兩國消費者和業界,也符合國際社會的期盼。

有媒體報道指中美雙方正為兩國領導人今年下半年見面作準備,陸慷表示,不知道他們的消息來源。高層交往特別是元首間的交往,一直對中美關係發展發揮着重要引領作用。

寰海明察|為何會有人對特朗普2.0叫好?

撰文: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專欄|寰海明察

特朗普2017年以房地產商的身份進入政壇,其執政邏輯在早期明顯帶有商業地產思維。然而,隨著他政治經驗的積累及對全球局勢的重新判斷,特朗普2.0的政策重點逐步轉向戰略競爭,尤其是要對中國展開全方位的「戰略進攻」。國際上部分支持者對特朗普2.0抱持樂觀態度,認為他將以更成熟的戰略視角推動政策,強化美國的全球競爭力。這不僅有助於美國經濟復甦,也可能間接帶動全球經濟增長。此對於中國而言,將加大了應對特朗普「戰略進攻」的難度,需要有新策略應對。

特朗普1.0堅持「投資回報最大化」

房地產行業的核心理念是「地點、地點、地點!」,投資者總是優先選擇最具價值的地段。在特朗普1.0時期,他將這一商業邏輯轉化為國家治理原則,強調「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減少對遠離美國本土的事務干預,集中資源發展國內經濟。他試圖削弱美國對北約的財政支持,減少在中東的軍事投入,並重新評估與傳統盟友的關系,以確保美國的資金和資源主要服務於本國利益。這一策略在短期內強化了美國國內經濟活力,但也削弱了其在全球事務中的長期影響力。

作為地產商,特朗普深諳市場需求決定商業模式成敗的道理。特朗普1.0期間,較為精準捕捉美國社會的主要情緒,迎合藍領階層和中產階級對全球化的不滿,強調製造業回流、貿易保護和移民控製,以此獲取選民支持。這種策略類似於地產商在市場低谷時精準抄底、在市場高點出售資產的做法。他的政策迎合了選民的短期訴求,使其在政治上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但也加劇了全球化進程的逆轉,破壞了美國與主要經濟體的合作關系。

房地產開發的基本原則是「投資回報最大化」,特朗普1.0期間,特朗普也始終堅持這一原則。他試圖刺激企業投資,要求美國企業將生產基地遷回本土,以創造就業機會。同時,他對中國、歐洲等主要經濟體發起貿易戰,以重新製定更有利於美國的貿易規則。這一系列舉措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確保美國經濟增長,提升美國全球競爭力。然而,這種以短期利益為導向的政策,也導致全球供應鏈受到沖擊,國際貿易體系的不穩定性上升。

特朗普2.0的目標不再是經濟博弈

如果說特朗普1.0時期,他的對華政策仍然帶有商業談判的色彩,試圖通過施壓獲得更有利的貿易條件,那麽如今進入特朗普2.0階段,他的目標已經不再是經濟博弈,而是全面遏製中國的崛起。他不再僅僅把中國視為貿易夥伴,而是直接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甚至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最大挑戰者。因此,他的政策重心從「重新談判貿易協議」轉變為「遏製中國的全面發展」。

估計特朗普及其團隊深知,未來的全球競爭將主要圍繞科技和產業鏈展開。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斷中國獲取關鍵技術的渠道。除了科技封鎖,特朗普未來還可能利用美國的金融霸權打擊中國經濟,並試圖削弱中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以及降低中國企業的國際融資能力,從而限製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估計特朗普也將在軍事和地緣政治上也華采取了更具攻擊性的策略,試圖在亞太地區構建圍堵中國的聯盟,以此削弱中國的外部發展環境。這一系列舉措,顯示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已經從經濟競爭升級為地緣政治對抗,希望在全球範圍內削弱中國的外交影響力,製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不信任感,從而進一步遏製中國的崛起。

特朗普2.0「確保美國的全球霸權不被挑戰」

特朗普從1.0到2.0的轉變,標誌著他的政治思維從商業地產模式向地緣政治競爭模式的升級。如果說特朗普1.0階段,他的目標是讓美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賺更多的錢」,通過重新談判貿易協定、施壓企業回流以及減稅刺激經濟增長來提升美國的經濟競爭力,那麽在特朗普2.0階段,他的目標已經變成了「確保美國的全球霸權不被挑戰」。這一戰略轉向,使得特朗普不再滿足於經濟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將中國視為長期戰略競爭對手,試圖通過全方位的遏製措施,在科技、金融、軍事、供應鏈以及國際話語權等多個領域對中國進行系統性打壓。

悲觀者認為,這種轉變將令全球局勢「駛進暴風圈」(Sailing into the storm),加劇地緣政治對抗,造成全球經濟動蕩,並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供應鏈重組、金融市場動蕩乃至軍事沖突,環球經濟已被陰霾深深籠罩。在特朗普2.0的政策框架下,中美關系的結構性緊張將進一步加劇,對抗的範圍不僅限於政府層面,還逐漸延伸至民間交流、文化往來和學術合作等多個領域。

特朗普2.0將中國視為長期戰略競爭對手,試圖通過全方位的遏製措施,在科技、金融、軍事、供應鏈以及國際話語權等多個領域對中國進行系統性打壓。(Chip Somodevilla/Getty Images)

中美民間交流和合作將處於「準脫鉤狀態」

在特朗普2.0的政策框架下,兩國的民間外交將處於「準脫鉤狀態」,中國對美國的民間外交工作將遭緊縮,遭遇更大難度。美國可能以「國家安全」為由進一步收緊中國公民赴美簽證,特別是在科技、學術和商業領域,嚴格審查中國留學生、訪問學者和企業家;同時,美國政府可能加強對中國機構的監管,限製其在美影響力。

中美學術與文化交流也將緊縮,美國可能推動「學術脫鉤」,阻止高校與中國的學術、智庫機構合作,以及對華語媒體和文化活動施加更嚴格的管控。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和華人社群在美的生存空間可能收縮,美國政界和輿論可能進一步炒作「中國影響力滲透」,加劇華人群體的社會壓力,甚至可能導致歧視性政策或商業限製。此外,中美地方政府及城市間的合作可能因聯邦政府施壓而減少,進一步削弱兩國間的非官方交流。

同樣,在特朗普2.0時期,香港對美民間外交將面臨更大阻力。美方可能收緊對港人簽證,限製學術、商業和文化交流,同時加強對香港機構、智庫和社團的監管,削弱其在美影響力。經貿與投資關系也可能受到沖擊,尤其是金融合作和資本流動可能面臨更多限製。此外,特朗普政府可能繼續利用香港議題施壓中國,使美港溝通環境更趨復雜,香港在國際社會的獨立影響力也可能被進一步削弱,增加其在美推動民間外交的難度。

「特朗普行情」有望持續 長期競爭力或提升?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盡管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加劇中美競爭與不確定性,但從經濟角度來看,其非地產商思維或許能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國際上有樂觀者指出,非地產商思維的特朗普,未來若能推行擴大基礎建設和稅務改革等新政,有助於提振美國國內需求,提升企業盈利能力,特別是中小企業將成為最大受惠者。隨著美國經濟增長的回升,全球經濟體系或許能夠因此獲得一定程度的穩定與提升。特朗普傾向於采取「美國優先」的經濟政策,雖然可能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但同時也可能通過提振美國經濟,間接帶動全球需求的增長。若美國的消費市場保持強勁,全球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仍可能受益,尤其是與美國經濟綁定較多的國家和地區,如墨西哥、加拿大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

此外,過去幾年環球經濟欲振乏力,使得全球市場對增長充滿了饑渴(Markets are starved to growth),特朗普2.0之後,他的非地產商思維讓部分市場人士有憧憬。樂觀者因此推測,金融市場上的「特朗普行情」(Trump rally)仍有望持續較長時間,全球經濟引擎或能從「不確定」(uncertainty)切換至「加速」(pro-growth agenda)的檔位,特朗普2.0可能更加關注長期競爭力的提升,推動產業回流、能源獨立、金融市場自由化等措施,這些政策可能為資本市場創造新的增長機遇。

如果出現上述情形,對於中國而言,將加大了應對特朗普「戰略進攻」的難度。國際上仍有不少國家與利益群體對特朗普2.0充滿期待,尤其是那些與美國經濟深度綁定、希望借助美國力量遏制中國發展的國家和企業。這種趨勢不容忽視,因為它可能進一步加劇中國所面臨的外部壓力,使特朗普的「戰略進攻」更具挑戰性。

一方面,若特朗普成功推動經濟增長,美國的財政與市場信心將進一步提升,使其在對華博弈中擁有更強的底氣,包括對中國施加更嚴厲的經貿限制、科技封鎖及金融打壓。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市場對特朗普經濟政策的樂觀預期增強,許多國家和企業可能更傾向於維持與美國的經貿合作,即便特朗普在外交與地緣政治上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也可能不會受到太大阻力。這將削弱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爭取支持的空間,影響其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影響力。

因此,中國不僅要應對特朗普政府的直接壓力,還需靈活適應國際市場對其政策的複雜態度。這意味著中國需要加強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合作,尋找更多經貿夥伴,並提升自身市場的吸引力,以減少對美國市場與技術的依賴。同時,中國還需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多邊貿易體系的發展,以對沖單邊主義帶來的風險。

特朗普的思維模式雖然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他的核心策略仍然是「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火力打擊」。從地產商的逐利邏輯,到政治家的地緣競爭邏輯,特朗普2.0的轉變不僅影響美國的政策走向,也重塑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對於這一變化,無論是中國內地,還是香港,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以適應這一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並尋找自身發展的最優路徑。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