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料到2025年電動車佔中國新車銷售量15%
瑞銀舉行新聞簡報會,探討電動車及亞洲汽車行業展望。該行投資銀行環球汽車團隊數月前拆解了續航里程遠超200英里的電動車「雪佛蘭Bolt」。39位瑞銀分析師通過此次拆解,加深了對電動車內含及盈利能力的瞭解。
瑞銀投資銀行研究部亞太汽車行業分析師鞏旻稱,電動車成本隨著銷售量下降,預計於2026年中國電動車與傳統車的生產成本和消費者使用成本達至平衡。他又指,現時通用汽車每售出一輛電動車「Bolt」,就會虧損7,400美元,而Tesla每賣出一輛基本款Model 3,亦要虧損2,800美元。
生產成本因電動車銷量上升而下降
不過,瑞銀指,電動車動力總成系統生產成本因電動車銷量上升而下降,而電動車車價下降能更普及電動車,相反傳統燃油車的改善空間則較小。
鞏旻預計歐洲在2018年使用電動車和燃油車的消費者使用成本持平。中國油價比歐洲平,不計算補貼下,相信要到2026年中國電動車和燃油車的使用成本達致平衡。
電動車對科技公司造好
瑞銀認為電動車的發展是對科技公司的機遇。由於是次發現電動車的電子零件當中有56%是來自LG,而非傳統車零件生產商,更預計未來電動車普及後,傳統車的備件業務將萎縮60%。
鞏旻又稱,電動車使用的半導體較傳統車多6至10倍,因此前者之半導體成本將比傳統車多4,000美元。在物料方面,電動車較傳統車用多80%銅、但就用少7%鋼、8%鐵和100%稀土。
單靠補貼 不能令電動車普及
早前中國制定淘汰燃油車時間表,鞏旻認為政府的路線不是強制,至少是10年以後的事情。他表示相信政府補貼只是一時利好,消費者最終選用電動車而非燃油車的話,是在售後維護和油價差距產令使用成本降低。
中國去年售出50萬台電動車,他今年預計能達到60至70萬台,當中約有95%是國產車。
在電動車普及上,鞏旻預估2023年歐洲電動車則能達至與傳統車生產成本持平,中國要到2026年,美國則要到2028年。相信到2025年中國所售新車會有15%是電動車,但不包括補貼後數字,歐洲將能達到30%,全世界則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