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經濟高峰論壇2024圓滿結束 藉興革蜕變為香港覓新出路

隨着全球經濟步入新一輪深刻變革,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經濟模式,正迅速重塑產業格局。今日由《香港01》舉辦的「經濟高峰論壇」2024,活動主題為「興革蜕變 拓新產力」,深入探討金融創新﹑產業變革及佈局未來這三大主題進行。
活動今日圓滿結束,共有逾200名來自中﹑港的政商學界領袖級人物均參與,其中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更擔任主禮嘉賓。出席的政商學界專家,分別就香港經濟轉型及產業升級提出前瞻性建議,冀為香港在新時代背景下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一眾在台上參與討論的嘉賓,就有關議題發表深刻的洞見,讓來賓獲益良多。

于品海﹕香港須有自我革命精神 才可解答如何發展新產業等命題
《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以「香港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題發表演講,表示新質生產力概念源於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其核心在於創新,透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出新質生產力。他解釋「創新」不僅限於科技創新,還包括組織創新、制度創新及思維方式的革新。
于品海又認為,香港過去提升生產力過度依賴傳統產業和固定經濟模式,未能充分利用資料、人才及創新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他指出,資料的重要性已經與資本、勞動力、土地並列,香港需要重新審視定位,於產業升級轉型應用資料與科技,突破發展瓶頸。
▼2024年12月11日 香港01經濟高峰論壇2024▼
最後,于品海最後以習近平提出的兩個「破」作結,指香港要改革,必須達到兩個「破」,一是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二是破解社會經濟深層次矛盾。他寄語香港必須要有「自我革命」精神,才能成功解答香港各個產業如何轉型及如何發展新產業等命題。
陳國基﹕發展新質生產力 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
陳國基致辭時表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他對香港發展成國際高階人才集聚高地有信心,認為香港要擔當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排頭兵」。擔任「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主席的他表示,委員會目標是鞏固發展「八大中心」定位,亦有三大策略。
第一,在最佳化人才計劃和人才服務方面,陳國基指要主動接觸及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他表示,人才未必自動申請,反而特區提出邀請可加大人才來港的興趣,又稱邀請的頂尖人才對香港人才庫、行業發展有貢獻。第二,在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方面。他表示香港有多所頂級大學,應吸引其他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讓他們成為香港的一份子,同時會着力培育本地人才,希望香港成為「留學香港」品牌。第三,他表示會貫徹以人才推動科技,以科技引領產業,以產業匯聚人才的方針,「三管齊下」壯大創科人才庫。
論題主題一﹕為金融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論題主題一﹕為金融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由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主持,嘉賓講者分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功能界別- 商界)林健鋒﹑螞蟻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梁姸勛,以及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負責人許佳。
林健鋒﹕要簡化在港上市程序
行會成員、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表示,「千祈唔好抱住有麝自然香」,認為香港不能等待,需要變得更好。雖則搶人才重要,林健鋒認為留人才都很重要,人才抵港後大家對他們期望很高;認為特區亦要多做事,細心聆聽社會意見。林健鋒表示,香港大力招商引資,很多企業來港,但香港上市程序太長,整個流程需要約兩至三年,可能會「嚇怕」有興趣在港投資的人士,認為港交所應該精簡程序。就金融監管而言,林健鋒認為要設立適合香港實際情況的制度,強化金融中心地位一定要「快快快、變變變」。
梁妍勛﹕數字貨幣成趨勢
螞蟻銀行(香港)行政總裁梁妍勛表示,相信數字貨幣會是大趨勢,提高了貨幣的流通性和效率性,具備很多的應用場景,包括代幣化資產交易、跨境匯款等。當數字貨幣出現,配合區塊鏈、代幣化等技術,降低了原本對風險的擔憂,並由科技帶動整個資金流通的效率。香港的角色,可居中擔任平台,幫助內地企業走出來,同時伴隨與東盟、一帶一路國家的交流,帶動聯絡到以往涉及不到的地區,對將來的應用場景非常樂觀。
許佳﹕要讓香港人才多元化
中金投資銀行部執行負責人許佳強調,金融產品的創新非常重要。最高階的金融創新是能夠領先於市場或者領先投資者,能夠讓大家發現有一個不論是產品上﹑還是監管上,有這樣的需求。許佳又指出香港對人才是具有吸引力,對金融人才﹑專業服務人才亦是較友好及較成熟,但整體人才層面要多元化,並且要着力於吸引科技人才。要解決有關科技人才感覺空間不足,便要更進一步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的合作,包括生活上的支持。不論是中資或外資亦可以推動,相信這是可以增加對人才的吸引力。
論壇主題二﹕產業變革—打造新發展引擎
論壇主題二﹕產業變革—打造新發展引擎,由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管理及商業策略助理教授王柏林主持。嘉賓講者分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陳家強﹑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主任任景信,以及麥肯錫資深董事兼大中華區主席倪以理。
陳家強憂北都發展政府過份規劃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陳家強表示, 要推行產業變革、提高生產力的首要考慮,是產業有沒有需要變革、如何變革。他指現時香港各行業正面對挑戰,例如香港的航運中心排名不斷下跌、貨櫃碼頭所使用的科技不及其他地區等,的確有變革需要,所以須思考政府在變革中的角色。
陳家強認為,政府在產業變革中有重要角色,要高瞻遠矚,做好統籌角色。他又指出政府發展北部都會區的科技城時,會有過份規劃(overplanning)的情況,指香港過去已錯過了不少時機,擔心「等唔到咁耐」。他又表示,過去政府在發展各產業時,「唔夠膽做」、「做親乜嘢都要顧及每一個大眾、行業嘅感受」,最終「變成唔做嘢」。他重申,政府應儘快制定行業政策,「睇返香港邊啲Research(研究)做得好,揀一兩個行業有優勢去發展」。
任景信﹕搶企業要成功並非純粹有土地
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主任任景信表示,辦公室成功引入超過60間重點領頭羊企業,反應超過預期。企業未來幾年將在香港投資超過420億元,創造1.7萬個就業職位。同時相信國際人才看見香港創新產業的發展機遇,便會有信心來港。他又指出:「搶企業唔係純粹有地方、有土地咁簡單⋯⋯好多規劃未必即時見到有效,但背後有好多深思嘅政策幫到手。」任景信又認為,政府以往賣地純粹讓發展商決定用途和未來發展,但這次北部都會區改以產業發展作片區規劃,「產業自己本身主導成件事,咁就好掛勾,政策上呢個改動係有好深遠嘅影響。」
倪以理香港欠缺工業政策
麥肯錫資深董事兼大中華區主席倪以理表示,關於香港打造新發展引擎,其實過去多年港府、科學園及數碼港都投放了不少,但產業成功門檻較以往為高,多元產業需要更大量的發展。他又指出香港需要「工業政策」,如果10分為滿分,香港可能僅得3分,即不及格。僅有好的基建,但缺乏其他配套支持並不足夠,特別是面對全球對產業發展投放資源,面對的是全球競爭,香港在此方面的力度及速度均需要加強。
至於論壇主題三﹕佈局未來 — 搶佔人工智能高地
至於論壇主題三﹕佈局未來 — 搶佔人工智能高地,由《香港01》副執行總編輯任璐主持。嘉賓講者分別為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沈建光﹑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劉宏斌﹑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林志軍。
沈建光﹕於AI競賽中國佈局具前瞻眼光
京東集團(9618)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沈建光表示,在人工智能AI的競賽中,中國佈局非常有前瞻眼光,是具有先機的,應用場景廣闊,不過其也笑稱「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一般的經濟學家,取代不了首席經濟學家」!他又指出在人工智能的競賽中,內地及香港最大的優勢,便在於可以吸引全球華人人才,當下許多國際領頭羊科企的AI科學家,均為華人,具備人才基礎。
郭毅可﹕香港實施一國兩制 須發展香港大模型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指出,由於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其價值觀與特徵與內地存在差異,因此香港和內地的大模型在特性上也有所不同。他表示,隨着多個機構開發出香港的大模型,他期望這些模型能夠在香港社會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香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設施。關於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類的問題,他認為這種否定觀點經常遭到推翻,並且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機器的語言正變得越來越自然,逐漸展現出「無所不知」的特徵。
林志軍提倡要治理AI 令應用變得負責任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林志軍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在應用、研究及教育上,都有許多貢獻。不過,林志軍指出,人工智能也有不利、負面的地方,如内容真假難辨,衍生誠信、詐騙等問題,並引述歐盟的做法,倡要「治理」人工智能 ,令人工智能的應用變得負責任、合倫理。
劉宏斌倡AI無縫融入醫療工作「以臨牀需求為核心」
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劉宏斌表示強調,醫療人工智能的發展應以臨牀需求為導向,而非單純追求技術創新或取代醫生。他指出,醫療AI的目標應該是無縫融入醫護工作,輔助醫生提升效率和準確性。
他回顧了過去美國醫療AI的失敗案例,指出當時過於重視技術發展而忽視了臨牀需求,最終未能成功。另外,儘管中國已發展出多種醫療AI技術,但與醫生的交流中,這些技術未能真正解決醫療行業的核心問題。他認為,醫療AI需根據具體應用場景,確定準確的服務定位,才能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