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要求供應商減價 官媒態度疑分歧? 斥「極限壓價」惹反感
撰文:鄭文玥
出版:更新:
內地官媒、中共中央委員會直屬官媒《經濟日報》發文,疑似回應比亞迪(1211)要求供應商減價事件。其明言,最近一封落款內地某車企負責人的郵件引發關注,郵件要求供應商自明年開始將所供產品降價10%,收到郵件的供應商則表示「強烈不滿」。
其評述稱,此次車企以10%幅度「極限壓價」,突破大多數供應商的價格底線,喚醒對「內捲式」惡性競爭的反感,無法提升車企競爭力。不過日前另一間官媒《人民網》撰文反力挺,認為「議價」理所當然。
「極限壓價」引發惡性競爭 難提升競爭力
文中指出,去年以來,汽車行業競爭空前激烈,經過多輪降價後,不僅大部分車企增收不盈利,供應商的利潤也是「薄如刀片」。另有車企對供應商貨款,久久拖欠不結,惹行業擔憂。
其續強調,車企期待提升乘用車競爭力無可厚非,但競爭力的提升應當主要來自於產品技術創新、質量提升、品牌建設和服務增強,而非沒有底線的價格戰。在價格戰愈演愈烈的當下,靠「極限壓價」供應商獲得競爭力的邊際效益早已遞減。
報道引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觀點,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稱價格戰是把雙刃劍。如果車企競爭過度,沒有節制地靠壓價內捲供應商,而供應商為降本,不惜偷工減料,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最終傷害的不僅是供應商,也包括車企,還有整零關係。
《人民網》曾力挺 「議價」理所當然
不過,此前另一間重磅官媒《人民網》撰文反力挺,認為比亞迪議價理所當然、無可厚非,符合行業規則和市場規律。其認為,行業競爭激烈,車企相對於供應商處於於「買方」地位,因此公司提出降價的要求,是合理的需求,而不是非分要求。
文章中續指,從經濟規律看來,只有促進競爭,市場才能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包括比亞迪在內的無數中國企業,沿著一條符合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的道路一路走來,發展到今天,他們議價能力的背後,正是這種蓬勃發展賦予的強勁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