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14億中國人的巨大變化|2025年應屆畢業生規模破紀錄1222萬人

撰文:格隆匯
出版:更新:

內卷大舞台,不愁沒人來。據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統計,2025年應屆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

此時,私企、國企、高校,集體沉默。今年創紀錄的1179萬新人已經吃不下了,明年還創新高?後年是不是又要刷新歷史?便宜、量大,是很好,但人的胃口是有限的。

應屆生一年比一年多,關於這個話題,已經翻來覆去寫過很多遍了。今天,想換一個視角。大學生除了是勞動力,還是什麼?絕大多數,是毫無疑問的城市人口。

而在總人口下降、深度老齡化不可避免的大趨勢下,城市人口、高素質勞動力卻越來越多,必然又會加劇內卷、就業難等困境。這是毫無疑問的非良性循環,也是未來十年所有人必須面對的難題。

24歲女生大學畢業後到養豬場工作。(影片截圖)
24歲女生大學畢業後到養豬場工作。(影片截圖)
24歲女生大學畢業後到養豬場工作。(影片截圖)
24歲女生大學畢業後到養豬場工作。(影片截圖)
24歲女生大學畢業後到養豬場工作。(影片截圖)
24歲女生大學畢業後到養豬場工作。(影片截圖)

一個蘿蔔半個坑

大體上,中國的總勞動力人口從2015年開始下降,總人口從2023年開始下降。這是大的趨勢。但與此同時,城鎮勞動力人口、大專以上學歷勞動力數量,依然在持續增長。對國家和社會而言,高學歷、高素質人口增長,代表的是優質勞動力越來越多,自然是好事。

但在社會和市場對人才數量的需求並沒有增加、甚至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對每一個個體而言,這並不一定友好。

目前,全國普通大學錄取率超過75%。粗略估計:假設每個人平均18歲高考,拿歷年出生人口乘以0.75,可以算出,至少到2036年之前,全國每年依然有上千萬大學畢業生。

但與此同時,社會上騰出來的崗位,明顯達不到這個數量級。

下面這張圖,是根據歷年出生人口+退休年齡,對全國退休人員數量的預測。60年代嬰兒潮的那代人,剛好對應的是本世紀20年代的退休羣體。

所以最近以及未來幾年,正好是中國的退休高潮,退休人數基本都在700萬以上——這同時也是中國社會新增崗位的高峯期。

到2030年代,輪到70後集體退休時,中國的年退休羣體規模將迅速回落至500萬——與十年前的今天相比,等於是每年少給社會騰了200萬個崗位。

而至少到2036年,教育系統依然每年穩定給社會提供千萬應屆生……從這個角度來看,相對而言,目前的情況,其實比未來要好得多。

以上還是比較樂觀的情況……隨着延遲退休全面推行,人多而坑少的現象,可能至少將維持到2040年代。

如果沒有足夠增量的逆週期政策調節,這可能就是未來十餘年、甚至二十年的大趨勢了。總人口雖然在下降、老齡化雖然在加深;但廉價的高素質勞動力,也將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廉價。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卷是肯定的。

加速分化

上文聊的是大的趨勢。最新的政策導向,則是加速將這種趨勢,變成現實。

今年的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其中有幾條內容非常關鍵。

第13條:

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

意思就是,根據人口變化而匹配教育資源,漸漸解決外來人口必須送小孩回老家上學的困難。

第20條:

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

第44條:……

取消在就業地參保的户籍限制。

簡單來説,就是事實上取消現有的户籍制度,全面推行以常住地登記為核心的居住證模式。最終的目的,是讓人口流動更加自由,並逐步完善外來人口缺少基本福利保障的問題。

這不能説不是好事,但如此一來,不同地區之間的馬太效應、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必然加劇,促進超級都市圈成型。

下面給出一個假設模型(非強政策干預下):

假設A、B兩市都有2萬人口,C市有20萬。

同樣10萬元,在兩個人手裏、在20個人之間交易,流通的速度相差非常之大。

人口少,錢的流通速度,即經濟效率就低。

同樣一個人,在A市10年賺100萬,在C市3年就能完成;即便後者的生活成本更高,剩餘的錢也必然更多。

既然如此,A市、B市的勞動力,自然會向C市靠攏。

結果是,C市人口越來越多,經濟越來越繁榮,資產價格越來越高。A、B兩市的人口,越來越少,經濟效率越來越低,進而導致槓桿收縮,隨之而來的就是融資困難,資產價格下跌。然後,人們更想逃離,加速以上的惡性循環不論經濟是否景氣,道理都是一樣。

最終的結果,是現有的幾大都市圈,將真正變為超級城市、人口規模極其龐大;與之相對的是,三四線城市、乃至鄉鎮地區,將越來越冷清。

而在人口急劇衰退的下沉地區,至少有兩個大概率預期:

1.螺旋下降。

人越來越少,預期需求和消費力越來越弱,投資自然也越來越少。

沒有投資就沒有就業,沒有就業會立刻影響到現在的消費,陷入惡性循環。

2.從合作轉向背叛。

亂罰款、亂收費等刮地皮式的背叛將越來越多;越下沉的地區,罰沒收入比將普遍越來越高。

殺雞取卵的行為,必然嚴重破壞投資、居住吸引力,加速資金和勞動力逃離。

同樣是個惡性循環。

以上兩種情況,是地方人口減少後,面對不可避免的衰退預期,而發生的現象。

近些年,這些現象在東北部分地區也有所體現,所以也被稱為「東北化」。在廣大西北、華北地區和華中地區也稍微有些苗頭了。一邊是大都市的虹吸效應不斷髮酵,另一邊又是下沉地區不斷把人往外趕。兩者相互作用。

預計接下來十幾二十年,如果沒有強政策調節的話,在幾個超級都市圈不斷壯大的同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將不可避免陷進去。

可能的劇本

基於上面所説的情況,你覺得越來越膨脹的大學生羣體,最終歸宿在哪裏呢?別看着這些年,總有媒體鼓吹「逃離北上廣」。似乎只要逃走了,就能遠離內卷,享受更輕鬆的生活。對此,過來人只能給一句真誠的告誡:如果你家境一般,最好別回去。

至少未來十幾年的趨勢很明顯,繼續城市化依然是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資金和人才必然繼續往一線城市集中。

對草根而言,如果為了追求安逸、逆勢而為,最終只是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而已。大城市雖然越來越卷,完全説不上越來越好,但小地方只會越來越差。未來的劇情,日本早就上演過了。

據日本總務省的數據,2023年日本人口為12435.2萬人,比2022年減少59.5萬人,連續第17年負增長。但是,正如中國目前的情況,總人口減少的同時、核心都市圈人口卻在不斷增長。

比如東京都,人口接近1400萬人,連續28年正增長;整個「東京圈」的人口超過3700萬,佔全國人口的30%。僅次於東京圈的「京阪神都市圈」,人口超過1900萬;名古屋都市圈,人口超過900萬。日本一半的人口,都擠在這三個小點裏。

即便在「失去的二十年」中,社會進入低慾望,「上京」一詞,依然代表着希望。年輕人懷揣對大都市的憧憬,前仆後繼擠在東京闖蕩。

與之相對的,絕大多數非核心區域的城市、鄉鎮,人口老齡化極其嚴重、年輕人不斷流失、經濟發展喪失活力,荒涼程度遠超平均水平。

很難想象,以中國的人口規模,若有一半人口集中在幾大都市圈中,將擁擠到什麼程度。

即便除現有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外,再塑造出幾個超大型都市圈,擁擠程度恐怕也遠不是日本東京可以比的。

最終的細節肯定是有差異的,但底層邏輯,是類似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