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倡降南向通門檻 增港IPO吸引力鬥美國 外資加倉意願升

撰文:鄭文玥
出版:更新:

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迎來十周年,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表示,互聯互通的機制,在全球範圍內,可謂是最成功的金融和平台創新。而下一步的優化動作,他就期待降低南向通門檻,令非內地在港上市公司,亦可以吸引到海外資金,變相增強香港IPO市場的吸引力。

而談及9月底以來的內地救市措施,房東明相信,北京的政策導向發生轉變,續有接力動作,海外投資者有加倉意願,不過會根據年底的經濟數據等再考慮。但他相信,中國今年應呈現積極的資金淨流入勢態,年初至今,預計已有200億美元淨流入。

互聯互通創新全球最成功 具三大重要特點

房東明認為,互聯互通機制具備三大重要的特點。第一為國際化,其表示內地仍然為半開放式的資本市場,而該機制提供了國際視角。第二則為融合,互聯互通令很多投資習慣與策略發生改變,例如港股A股化、A股國際化等趨勢。

而第三、且最獨特一點,是與時俱進,包括ETF、REITS等產品的擴容,以一種不可逆轉(irreversible)的方式循序漸進更新。國際資金對於風險管理和對沖的需求旺盛,希望可以購買內地的國債、期貨期權等產品對沖風險。就南向資金而言,很多內地的機構投資者,尤其是保險公司,由於H股較A股更為便宜,也更願意購買兩地同樣上市公司的H股。至於港股方面,窩輪、反向槓桿產品同具有吸引力。

據該行表示,年初至今,港股通已佔香港交易額的34%,而北向交易就佔A股交易總額的14.6%。2024年首三季,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額與2014年開通首月的日均數據相比,分別增長21倍和40倍。

房東明表示,互聯互通的機制在全球範圍內,可謂是最成功的金融和平台創新。(周令知攝)

籲降南向通門檻 「新股通」短期難實現

而對於互聯互通機制下一步的改進,房東明認為,擴大互聯互通的範疇應較為容易開展。他希望可以將更多非內地在港上市的公司,納入南向投資計劃,即降低南向通門檻,幫助香港更有效吸引全球企業。

他表示,全球範圍內均可見,美國IPO市場的吸引力漸強,而由於內地資本市場「半封閉」,料對中國影響尚且有限,但對歐洲及香港的影響就較大。若可以降低南向通限制,相信香港可在新公司上市選擇交易所時,提供較大吸引力,而香港正是少數幾個,足以同美國交易所對比較量的國際金融中心。

不過問及「新股通」進展,他就謂,新股通非常需要,但總體尚有兩地法律性障礙,料短期內實現並不容易。但恰似中港跨境交通,巴士地鐵乃至高鐵,選擇多多,相信相關事宜可以通過其他機制例如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進行開放,無需完全依靠滬深港通。

至於面對此前傳聞,內地考慮免除內地投資者的港股通股息稅,他就表示,稅務事關財政收入,需要國家部委以及交易所的高層協調,相信方向是清晰的,其作為市場參與者也頗為期待。

房東明認為,「新股通」非常需要,但尚有兩地法律性障礙,料短期內實現並不容易。(資料圖片)

料外資今年積極淨流入中國 惟需觀望經濟數據

9月24日的「大救市日」,三大監管巨頭齊聚,推出救市組合拳,房東明透露其當日恰在北京現場,政策推出後,眼見環球資金對於中港股市的興趣有所提升。自當日起,中港股市互聯互通的交易量,均約增長3至4倍,證明當政策主導的基本面變化,海外資金會加倉中港股市,他表示,去年通過QFII與互聯互通,大約有1千億美元的淨流出,但從年初至今,相信會產生積極的淨流入,約為200億美元。

不過,加倉和流動性改善的過程中,包括量化和高頻等各類策略,仍是有序地參與。其認為,股市總是會預先給出預期的反應,但需要基本經濟數據、企業盈利等去追逐刺激政策的利好,所謂眼見為實(seeing is believing),市場需要觀察年底最後兩個月的GDP、CPI等多項指標,確認基本面的跟進。

港股最近勢頭不及A股,房東明分析認為兩地的投資者背景有別,在岸投資者更快地感受到政策轉向的決心。(資料圖片)

回調予入市新機會 料北京續有刺激政策接力

股市近期的回調,房東明就認為,是給反應慢的散戶及長線投資者時間,尋求更吸引的估值,是入市的新機會( a decline consolidation gives investors an entry point)。因為股市回升太快,買方會擔憂中港股市估值過高,產生新風險。

而港股最近勢頭不及A股,他就分析指,兩地的投資者背景有別,在岸投資者更快地感受到政策轉向的決心,且內地的投資產品限制,故而A股表現更佳。而港股面對海外投資者,資金遲疑可以理解,但投資者已經在進行倉位部署。

市淡的另一大因素,則是市場正消化美國大選的變動,以及美元走強的影響。房東明相信,北京會有後續的刺激政策出台,儘管關稅等立場不容忽視,但是特朗普入主白宮,首先降低了全球範圍內戰爭與衝突的風險。且中國與其已有了4年的相處經驗,相信會在各領域對話中,彼此協調,相信談經濟談生意的本質,不是一決高下,而是彼此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