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大時代|高盛十大理由籲買中國資產 「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據內地傳媒報道,高盛發表一篇題為《此時不買更待何時?看漲中國股市的十大理由》的報告,直言直言「此時不買,更待何時?(If not now, when?)」列出10個買入中國資產的理由。
十大理由籲買中國資產
報告指,原因一是政府已亮出底牌。中國政府公佈了覆蓋貨幣寬鬆、財政刺激、房地產市場支持和股市激勵政策在內的超過10項關鍵措施,其量級、廣度和全面性都極具里程碑意義,可與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2012年迪拉維杜華吉出任歐洲央行行長以及2015年的「A股救市計劃」相提並論。
原因二,就市場對政策的反應而言,最新寬鬆政策超出了投資者預期,從而改變了市場對政策的預期。
原因三,不要在股市和央行背道而馳。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首期規模5000億元,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首期額度3000億元。對此,高盛指出,「這些措施允許市場參與者利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並重新部署所得資金(在某些情況下加槓桿)以有吸引力的資金成本投資股票,從而有助於恢復市場流動性,提振股票需求(例如回購)。」
原因四,政策大轉彎帶來的漲幅很少低於30%。高盛在報告中寫道,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分別較9月份的低點上漲了36%和27%,這是滬深300指數自1993年和2005年分別推出以來漲幅最大、最集中的一次。歷史表明,本輪上漲可能還有更多的空間。
A股對全球主要股市估值仍有顯著折價
原因五,由日本股市可得知,即使在長期熊市中也可能會出現強勁的反彈。高盛指出,在1989年到2003年的十四年間,日本股市累計暴跌了73%,其間經歷了兩輪明顯的熊市反彈,分別是在1992年至1996年、1998年至2000年,這兩次反彈都是由政治或政策預期的重新定價所引發的。
原因六,中國相對於全球主要股市的估值仍有顯著折價,「中國相對於全球主要股市的估值仍有顯著折價,比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不包括中國)的基準股指低40%和15%。」
原因七,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情緒仍具上升空間。高盛表示,儘管對衝基金和全球共同基金對中國股票的持倉仍低於近年峰值。但中國國內散戶參與度提高,新賬戶開設數和ETF流入額增加。與此同時,南向資金也在持續流入,新興市場購買興趣上升。
原因八,企業盈利前景已略有改善。在報告中,高盛將2024年和2025年MSCI中國的每股收益(EPS)增長預測分別提高了4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均達到12%。
原因九,美聯儲為中國的刺激政策提供了更多空間,及原因十,中國股市在全球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仍將佔有一席之地。「本輪中國牛市可能會加速中國機構和散戶投資者期待已久的資產重新配置,從房地產流向股票。」
高盛於10月5日已上調中國股市至「超配」,並預計中國股市還有15%至20%的上漲空間。
行業配置方面,高盛將保險和其他金融公司(如經理人、交易所、投資公司)調整為超配,將金屬和採礦升級為平配,將電信服務下調至低配。此外,高盛維持對幾大行業的超配立場,涉及互聯網和娛樂、科技硬件和半導體、消費品零售和服務以及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