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成為下個中國? 瑞銀料經濟規模將趕上 製造業消費前景佳

撰文:顧慧宇
出版:更新:

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走勢和前景在過去幾年大相徑庭。疫情後中國經濟持續疲軟,而印度經濟復蘇則較為強勁。中國還面臨諸多結構性挑戰,包括人口迅速老齡化,而印度勞動力則相對年輕且數量不斷增長,外部環境要友好得多。不少投資者曾問道:印度能否成為下個中國?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為,此問題不難回答,印度人口已超過中國,其經濟規模早會趕上中國當前的水準。

印度將搶佔中國製造業的市場份額

汪濤在題為《印度能否成為下個中國?》的報告中,探討中印兩國在製造業、消費市場,及大宗商品和能源方面的現況及優勢。在製造業方面面對「中國+1」等趨勢,報告指出,由於印度製造業規模相對較小,短期內不太可能對中國整體製造業的地位構成嚴峻挑戰。

然而,印度為製造業快速增長提供了一些潛在的有利條件,包括廉價勞動力充足、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吸引外資的政策以及較為有利的國際形象。更重要的是,印度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目前規模相當於中國2006至2007年左右的水準,這將是未來幾年製造業快速增長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印度很有可能縮小與中國的差距,並搶佔部分中國的市場份額。

印度總理莫迪於2024年6月7日在總統府與總統德穆爾穆(Draupadi Murmu)會面,之後向媒體發表講話。莫迪宣布組成新政府。(Reuters)

印度料於2026年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消費市場

在消費市場方面,過去十年印度居民消費翻番,瑞銀預計,印度將於2026年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消費市場。如果印度消費增速接近其GDP增速,則該國國內市場規模達到中國目前水準的速度要比其GDP早很多年。印度的居民儲蓄率相對較高(儘管低於中國),居民槓桿率適中,但該行認為消費持續增長的最重要驅動力是創造高品質的就業機會。隨著印度經濟增長,對現代耐用品和汽車的需求可能會增長得更快。

過去二十年,中國對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影響巨大。印度已經是石油煤炭進口大國,但我們認為未來幾年印度不太可能出現類似中國的需求增長。與中國相比,工業在印度經濟中的重要性更低,其經濟增長不太可能達到中國那樣的資本和能源密集型水準。印度自身的資源可用性和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也意味著該國不太可能效仿中國過去進口鐵礦石等基本金屬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