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專業化發展模式 私募基金治國思維有利有弊|林子傑
上週,筆者隨20多名香港資深投資者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了新加坡。 在三天時間裡,我們會晤了新加坡的著名政治家、政府官員、上市公司代表、家族辦公室以及不同行業的商人。除了增廣見聞和發掘商機之外,筆者覺得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國家未來策略方面,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 以下我將以新加坡如何轉型為地區領先的航空航天中心(Aerospace Engineering)作為案例分享。
新加坡航空航天工程業如何做大做強?
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島嶼國家,如何建立與世界連接的國家航空公司十分重要。 新加坡航空成立於 1972 年,在早期必須開發來維護巴耶利峇國際機場的商用飛機服務,這還包括維修飛機的能力,以確保其安全和功能。為了吸引和鼓勵國際航空航天公司來新加坡發展業務,經濟發展局(EDB) 透過股權投資和合作夥伴「共擔風險」,終於在1978 年通過30%的股權投資迎來第一家航空航天公司 (Vac-Hyd) ,進入新加坡建立飛機零件維修業務。隨著70 年代末航空業的持續興起,新加坡航空逐漸成為領先的國際航空公司。於1981 年樟宜機場開業時,經濟發展局內更成立了一個專門的「航空航天與國防工業」部門,負責尋找能夠創造有吸引力的高薪工作,以縮小新加坡白領和藍領之間的貧富差距。 在接下來的40年裡,經濟發展局一直深入參與新加坡航空航天工程業的發展,並持續吸引許多跨國公司來新加坡來開拓業務和投資。快轉到今天,新加坡這個小島上目前已有超過 100 家國際航空航天公司。 到 2023 年,新加坡的航空航天產業年增長達16%,相比全球的增長差不多多一倍。預計新加坡航空航天業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將僱用超過 2,500 名員工,為了支持該行業的持續成長,在2024 年,The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將飛機引擎維修文憑課程的招生規模,從每年 20 個增加到 50個以支持該行業未來所需的人才。
從這案例可見,新加坡政府對行業提供的支援和跨部門創造的協同效應,甚至比許多全球公司更有效率。
根據筆者的觀察,新加坡政府根本是以私募基金的營運模式,去治理自己的國家。在製定國家發展目標後,他們更會要求政府官員成為不同領域的專家,他們透過專門的培訓計畫或招募行業的專業人士,來實現內行人跟內行人打交道的目標。 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往往只有行家才理解行業的真正需求。在進行初期投資後,官員將專注為這些公司帶來策略價值,為他們建立客戶或合作夥伴的關係網絡。為了使這些公司獲得最大的成功機會,官員還會採用高度幹預的政策來配合執行。此外,用關鍵績效指標(KPI)考核整個投資組合的業績,在他們眼中,只需要 10-20% 的成功率便可抵消組合內的其他損失。
筆者認為這種大政府、大市場的方法十分獨特,當然也肯定有利有弊。 新加坡最近的經濟成功也為國家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例如高通脹和加速了無法適應社會轉變群體的淘汰。
這個世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沒有高或低,但瞭解它們對投資人來說十分重要。再次感謝陳惠仁(Ronald Chan)和大正資本(Chartwell Capital)團隊的安排,也非常珍惜和各位代表一起度過的難忘時光!
作者介紹:馬山資本董事總經理,資深投資人,半個媒體人。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成員,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HKSI)董事會成員,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非執行董事,上市公司和投資基金的非執行董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及註冊會計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