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以大規模死亡換「群體免疫」? 英國構成中國反面
一般認為,始於2019年末中國武漢市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經在中國受到強力遏制,但在中國境之外尤其是西方世界卻正愈演愈烈。
世衛組織在定義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大流行」特徵後,又稱歐洲已是「大流行」的「震中」。面對這場巨震,往常在一些經濟、環保、安全、價值觀等問題上還可勉強以歐盟、北約為整體統一行事的歐洲各國如今各自為政,陣形比較混亂。當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都在採取強制措施防控疫情之後,另一個歐洲大國英國卻在當地時間3月13日意外提出了「群體免疫」的說法,一時間引起巨大爭議。
簡單來說,所謂「群體免疫」是指「不嚴防死守,容忍疫情緩慢發展,期待大部分人在隱匿性感染後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從而在人群中獲得普遍免疫,以控制疫情」。中國境內外一度有分析為其解釋是基於科學、專業、理性,以及英國特殊的國情所做出的決定,是「更高級的人道主義」。但明顯有更多的批評認為,這是一種消極無為、不負責任,將造成難計其數的民眾傷亡,冷血而殘酷的「人道主義災難」。
3月15日英國衛生大臣夏國賢(Matt Hancock)在媒體發文稱,英國政府將在下週(3月16日至22日)發佈一項緊急法案以對抗疫情,「群體免疫」僅為科學概念。此語與早前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說法有些南轅北轍,令人難心捉摸。
不作為將導致人道災難
關於新冠疫情的病死率,目前仍無一個相對明確的浮動範圍。可以說,該疫情的病死率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間階段,不同的治理措施,都會很容易導致差別很大的結果。
現今中國的病死率約為3.97%。這一數字很大程度上是被湖北省早期措手不及、防控紊亂、資源不足拉高。中國湖北省外的病死率卻只有0.93%,而這一數字又是在中國過去一個多月時間裏強力防控、舉國動員和集中救治情況下爭取來的。
而對當前的英國而言,如果繼續不作為,任由英國的病毒和民眾「適者生存」、「自生自滅」,很有可能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重蹈意大利之前的覆轍。
3月1日意大利累計確診1694例,死亡34例。兩週後的3月15日,意大利累計確診24747,死亡1809例。其確診數字已是中國之外最多,而死亡率高達7.31%。如果英國一直不做改變,按照2018年總人口6649萬,死亡率以意大利的7%來計算,將有465.43萬人死亡以成全英國的「群體免疫」。2017年英國倫敦人口約890萬,465.43萬約佔倫敦人口的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首相提出「群體免疫」之後,即將94歲的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遷出了倫敦的白金漢宮,住進了英格蘭東南部的温莎城堡。美國則將歐洲赴美旅行禁令擴大到了英國和愛爾蘭。
作為一個高度全球化的國家,英國的不作為將會產生很大的外溢效應。如果像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官帕特里克·瓦蘭斯(Sir Patrick Vallance)所說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來獲得「群體免疫力」,那麼英國不僅將成為全球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戰線的一個巨大缺口,其被感染的海量人口將成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或傳播源,對其他國家民眾的生命安全將構成巨大威脅。
美國將歐洲赴美旅行禁令擴大到了英國和愛爾蘭,其實只是外界的初步反應,中國《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在大體同一時間建議本國政府立即切斷與英國、瑞典兩國的航空聯繫,同時不再向兩國公民發放簽證,在14天內有兩國旅行史的第三國公民也不能進入中國。瑞典官方在3月12日曾宣示不再對輕症患者和疑似患者進行檢測。
此外,同為歐洲國家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面臨着比中國更多的風險。不論這些國家能否防控疫情在本國的傳播,可以想見也將會採取針對英國的更嚴厲的限制性措施。
因此,在新冠病毒疫情已經席捲100多個國家,需要國際社會積極防控、相互支援之際,英國的退讓、妥協做法其實是站到了人類共同利益的對立面,將使自身陷入「孤立」。
新型冠狀病毒的產生和爆發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中國被認為是疫情的始發地,但中國也是最早通過強力舉措控制和扭轉疫情的國家。英國的不作為幾乎是與中國完全相反的案例,與中國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反差,也將是各方評判中國防控疫情的一個參考。中國也有必要對英國的做法及其效果進行跟進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