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食野味再引爆公共衛生危機 中國人須換掉「農村胃」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國家衛健委日前在發布會上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更早前,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SARS專家鍾南山也接受央視訪問表示,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到人類是「比較大的可能」。
回顧2002年首先在廣東順德爆發的沙士(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疫情,病毒來源可說是大同小異。廣東防治專家在研究SARS如何傳染給人類時,認為廣東人嗜食野味,而普遍成為廣東人桌上菜餚的果子狸,是SARS冠狀病毒主要載體,因而認定SARS病毒可能因廣東農戶養殖果子狸而致人染病。雖然後來的研究指出,SARS天然宿主應是名叫「中華菊頭蝠」的蝙蝠,果子狸可能只是中介,但依然沒有改變疫情元兇是吃野味的事實。
烹飪習慣變革缺動力
微博流傳的一張「野味價目表」顯示,位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東區的「大眾畜牧野味」商戶曾售賣各類野生動物,包括活孔雀、活蠍子、活狐狸、活果子狸、活梅花鹿、活狼仔、活鱷魚、活鴻雁、活竹鼠等等,大部份明碼標價,四周配有動物圖片。網絡上亦有不少食蝙蝠、活鼠類的影片瘋傳,片中饕客大快朵頤,但也讓不吃野味的觀眾觸目驚心。
武漢作為中部地區政治、經貿、科技、教育樞紐,同時也是中國客運量最大的鐵路樞紐和航空、公路樞紐之一,在內地城市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樣一個現代化城市,理應擁有健康且豐富的飲食文化,然而卻仍有不少市民難改吃野味的陋習,這也緣於中國社會從農耕時代到今天,仍然保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吃野味只是一個縮影,主因是農村文化主導的社會形態,令烹飪習慣的變革缺乏動力,這也是為何要提出實現全面現代化。
中國老百姓是苦過來的,如今富裕了,就覺得要吃些好的、稀有的,這種轉變可以理解,但吃野味究竟有甚麼「益處」,無外乎還是農村迷信的那套「壯陽」等說法,卻忽略野生動物身上可能攜帶致命病毒,終究得不償失。更有少數「土豪」擺筵席請客要吃山珍野味才有面子,或是邊吃邊拍短片炫耀,形成一定程度的模仿效應。
網紅烹飪野味受歡迎
這種吃「奇珍異獸」的風潮,不僅形成產業鏈,還作為網絡流行文化大受歡迎。內地網紅團體「華農兄弟」,自2017年以來,以他們在農村合建的竹鼠養殖場為影片素材,拍攝多段宰殺和烹飪竹鼠的影片,追蹤者達數百萬人,在著名影片網站bilibili(B站)上的點閱率更高達5億。有網民將其影片集結成「吃竹鼠的一百種理由」,2019年7月,他們還入圍第11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來自四川的烹飪網紅、網稱「廚神」的王剛,也曾拍片教授烹煮「寬油竹鼠」(寬油即油炸),直呼「味道特別棒」。
城市化不只是公共基礎建設的提升,還要摒棄殘存的鄉村文化糟粕。食用野味的習慣走到城市,對公共衛生帶來衝擊,說明人們的飲食和烹飪文化有待改進,也叩響加快建設全面現代化、建立疾病防禦體系之鐘。其中,如何加強人們對「該吃甚麼、不該吃甚麼、如何吃」的重視,是難點也是重點,而今次肺炎疫情也成為一次教訓,為未來的教育和宣傳提供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