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對華火藥味濃 北京「經濟外交」能走多遠?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10月29日,澳洲前駐華大使芮捷鋭(Geoff Raby)在當地報章撰文,猛烈抨擊坎培拉的對華政策。作為「中等國家」之一,澳洲雖為西方陣營一員,但經濟上以中國為主要貿易夥伴,時至近年兩國關係卻暗湧處處,確實是全方位均有爆發危機之虞。
澳洲外長佩恩(Marise Payne)同日在悉尼發表外交演說,指不會對中國的人權問題視而不見。中國外交部稱就已就言論向澳洲提出嚴正交涉。

建交46年以來最低點

在芮捷銳筆下,中澳關係處於建交46年以來最低點,而澳洲政府不願就此討論,旗下外交官還嘗試予以正面評價,部份「保守民粹」傳媒更為目前處境而喜悅。他亦提到澳洲輿論以為,正在對華作「長期鬥爭」,其間商界異見被指為只謀自利,而學者則「純粹幼稚」或更差。

中國著及游泳運動員、國家游泳隊隊長孫楊去年攻讀博士學位,在上海體育學院的2018級新生出席開學典禮,以新生代表發言。(視覺中國)

對於這種敵視態度,芮捷銳認為是源於澳洲流傳「中國威脅論」,這種見解糅合各式各樣的指控,包括南海爭議、網絡攻擊、科技盜竊和干預內政。

他並未就此逐一反駁,而是擔憂在各種因素推波助瀾下,澳洲的對華政策淪為「邊緣異類」,例如搶先西方盟友一步,響應美國封殺華為,有遭中方反制之虞。

內政外交均捲涉華爭議

究竟回顧過去幾年事態,為甚麼澳洲會冒險放棄中國的商機呢?

內政方面,早年爆發「中國干政」風波,商人黃向墨向澳洲政壇捐贈了數百萬美元,被懷疑與中共統戰部有聯繫,而涉事澳洲國會議員辭職下台。其後坎培拉推動通過法案,開宗明義要「反外國干預」,要制衡的對象呼之欲出。

外交方面,澳洲一向自視為大洋洲的主導國家,但隨著中國政經影響力在全球擴張,坎培拉的地位亦備受挑戰。今年9月,傳聞澳洲為了遊說所羅門群島維持與台灣的邦交,透露會對當地人放寬永久居留權的申請條件;「利誘」失敗後,為免所羅門完全倒向北京,澳洲「不計前嫌」,承諾將為該國援建邊境哨所。

至於民間情緒,澳洲國內偶而也會爆發對華爭議,例如澳洲泳手賀頓(Mack Horton)就禁藥疑雲,與中國泳手孫楊針鋒相對,一度挑動兩國輿情對抗。另外,香港示威浪潮持續多月,澳洲校園出現內地生與港生分庭抗禮,澳洲教育部為此宣布成立工作組,調查大學校園內的外國影響力,矛頭直指北京。

被指只得「擴音器外交」一途

芮捷銳在文末特意總結,若果澳洲想為香港、維吾爾人或其他少數族裔發聲,現在就只得「擴音器外交」一途,而且是適得其反。

他呼籲應由外交官主導對華政策,而言下之意即是要「務實地」面對中國,去除「意識形態」主導的政策方針,畢竟由經貿到氣候轉變,澳洲的國際利益都需要中方支持或默許。

實則作為「中等國家」,澳洲已表明「美國是朋友」,「中國是客戶」,北京的影響力大部份基於其龐大市場和資本。芮捷銳筆下的澳洲即進一步提醒,中國「經濟至上」的外交方針到底還能走多遠呢?歐美日各國都正在給出答案,而澳洲有可能再度搶先作答。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