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墜落南太平洋 為何引發西方強烈關注
中國太空站「天宮一號」在今早(2日)8時15分左右已重返大氣層,墜落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進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自2016年3月終止數據服務後,西方輿論已多次發出擔心其墜落地球的聲音,部分西方媒體有關「天宮一號已失控並將撞向地球,對地面造成安全威脅」的說法更是此起彼伏,中國的航天器為何會引發西方科學界以及輿論的集體關注?
「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重達8.5噸。升空後,天宮一號先後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交會對接,陸續接待了6名中國宇航員,系統驗證了自動交會對接、人控/手動交會對接等關鍵支撐技術,中國亦由此躋身為全球第三個自主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全面完成使命,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原本天宮一號受控制地重新進入軌道,並使用推進器,降落地南海區域。2017年下半年,有西方科學家表示中國的「天宮一號」太空試驗室已「失控」,預計在2017年年底至2018年初墜入大氣層,可能會有重達100公斤的碎片墜到地面。
天宮一號受控墜落與失控墜落之爭
BBC中文網4月1日發布的一篇有關「天宮一號」的文章稱,中國方面已經和返回艙失去通訊聯繫,也無法控制它最後階段的下降過程,但「天宮一號」的部件砸到人群聚居區的可能性被認為很低。中國官媒對「天宮一號」已失控的說法予以了反駁,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曾於2017年5月在致聯合國秘書長的普通照會中提出,經計算分析,「天宮一號」大部分結構部件將在隕落過程中燒蝕銷毀,對航空活動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很低,預計2017年10月至明年4月間墜入大氣層,但並未「失控」。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消息顯示,3月30日「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189.5公里的軌道上。「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過程中,外部組件將會最先瓦解,之後主體會因高速摩擦而燒毀甚至爆炸,最後解體。
中國官方消息稱,「天宮一號」在距地面約96公里高度時,其太陽能板、天線和其他外部組件會因大氣阻力脫落,實驗室主體也會因高速摩擦及因此產生的高熱燒毀或爆炸,在距地面約80公里高處解體。大部分碎片將在空中燒毀,少數碎片則會以較緩慢速度墜落掉入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有說法稱天宮一號碎片或含劇毒,有輿論擔心其碎片墜落陸地後,將對環境造成破壞或污染。有專家認為,即使「天宮一號」大部分裝置會在重返大氣層時燃燒,仍有約10%至40%裝置以碎片形式墜落,其中可能包含220磅有毒化合物。從過往歷史來看,讓航天器受控墜落有其國際慣例。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早前公開表示,運行在近地軌道的大型航天器退役後,國際通行的做法是讓其受控墜落到南太平洋一處遠離大陸的深海區,那裡被稱為「航天器墳場」。 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進步號系列飛船,美國的康普頓伽馬射線望遠鏡等都墜落於此。根據以往紀錄,已有大約300多艘太空船或人造衛星,墜入南太平洋區域一個被稱為「尼莫點」的航天器墳場,該處長期渺無人煙。
中國太空威脅論幾度甚囂塵上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當年「天宮一號」的成功升空標誌著中國進入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也意味著中國已擁有建立初步空間站(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 短短幾年間,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獨立自主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這種進步的速度以及已展現出來的中國探索太空的強有力的發展後勁,已讓西方世界百味交集,中國太空威脅論幾度甚囂塵上。
某種層面而言,西方科學界以及輿論對中國人探索太空投以挑剔的目光和言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雖然當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速度遠超同期的俄羅斯和美國,但中國方面還是要清醒地看到,天宮系列空間站的建設是中國首次進行的空間站建設工程,與成熟的俄羅斯及美國載人航天工程相比,中國目前進行的天宮系列空間站建設,在規模、經驗度等諸方面均還差距不小。 西方世界挑剔的目光和言論對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努力而言,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