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漁人得利?家嫂難當? 歐盟對華政策「見步行步」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在中歐第十輪高級別戰略對話結束後,總理李克強於6月11日與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舉行視像會議,談論包括中歐峰會、經濟合作等諸多問題。
據德方會後公布,默克爾希望就市場准入方面,在華德國企業以及其他外國企業受到同等對待,此事關乎能否完成中歐投資協議的談判。歐盟整體堅持要求中國廣泛開放市場,並期待中方確保,獲得國家補貼的國企不會扭曲市場競爭。

單純看上述「願望清單」,如果掩蓋住「歐盟」兩隻字,用「美國」去替換,也不會令讀者有違和感。事實是講到對中國的諸多經貿要求,歐美基本方向一致,只不過就實際行動和手法,雙方近年驟眼看來大相逕庭,在美國對華連環使出關稅重擊之下,歐盟相對顯得溫和低調得多。

2020年6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視像會議。(新華社)

王毅:中歐經貿不能事事「對等」

歐盟卻不是真的翹起雙手,乾坐著看中美兩國鹿死誰手。有鑒於中國「爆買」歐洲的高科技企業,有威脅歐盟在供應鏈上游位置之虞,德國就策劃提高企業併購門檻,增強審查機制;對於美國科創龍頭,歐盟亦不客氣,多次以壟斷市場和侵犯私隱為由,累積判罰Google高達折合約90億美元。

理論上是中美相爭,歐盟得利,但現實有些複雜,美國兩年前對華開打經貿戰,歐盟卻不時顯得左支右絀兩邊不討好。華府那邊不消說,「美國優先」某程度上是無差別適用,關稅大棒也打在歐盟身上;至於中國的問題,歐盟就講得很清楚,認為北京利用歐洲的「門戶開放」佔便宜。

🔑🔑除了德國,法國的對華關係亦十分微妙🔑🔑推薦文章:法國人不買法國口罩 西方擺脫不了「中國製造」?

+2

北京的論調離不開「最大發展中國家」一詞,外交部長王毅去年底重申,本國是「世界經濟增長主要動力源」,然而由於「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所以不能與歐洲事事「對等」:「要求一個發展幾十年的國家同發展了幾百年的國家『對等』,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對等』。」

中美貿易協議利益「一體均霑」

歐盟想對華施加它理想中的「對等」,但中國不受落也沒法子,結果落入一個情況是,實質上要跟在美國身後「一體均霑」:北京基於自身改革開放所需,也迫於美國強力施壓,過去約半年內相繼開放金融業和保險業,例如容許外企在華獨資運作,又為履行首階段中美貿易協議,啟動修訂國內知識產權法例。

🔻更多馬克龍戴口罩的照片🔻(詳情請點閱:勁過CU Mask?馬克龍示範戴法國製型格口罩 獲讚時尚與實用並存

+1

平情而論,要歐盟進攻確有難度,而防守仍算站得穩陣腳。美國對華為窮追猛打,歐盟於此便採取了折衷方案,不公然將華為踢5G發展,但就修訂更嚴格的資訊安全法規,華為可能只得到非核心業務的合約,並且需要與競爭對手「分餅仔」。這種做法順得公情又不失婆意,總算暫時堵住中美兩強的嘴。

歐盟言行上試圖走出「第三條路」,而迄今結果亦勉強算是漁人得利,有時靠壁上觀拿到美國「成功爭取」的甜頭,有時左右做人難下當一個「聰明家嫂」,只不過看來很難逃得出兩強的五指山。

中間偏左的法國《世界報》就經常呼籲,歐盟要統一協調出對華政策,但或者「見步行步」正是歐盟各國心照不宣的共同策略: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堅決不選邊站。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