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進補分三大類別 幼兒過早進補易招反效果 4類幼兒不適合進補

撰文:阿言
出版:更新:

天氣漸漸變冷,民間常言「冬天進補」,從而達到人體能量往内收藏的效果。但是,餐廳推銷著蛇羹、羊腩煲、麻油鷄等溫補食物並非人人適合,尤其小朋友。現今飲食豐富, 非所有小朋友都需要溫補,過分補益只會適得其反。
撰文:博愛醫院劉映彤中醫師

分清「溫補」「平補」「涼補」

溫補為使用溫熱的食材或藥物溫暖身體,適合陽虛體質人士(手腳冰冷、大病過後、精神疲倦等)。溫補食材包括:羊肉、牛肉、韭菜、青葱、大蒜、茴香、丁香、糯米、桂園等等。溫補料理有羊腩煲、麻油鷄、薑母鴨、藥膳排骨等。

平補為使用性味平和的食材,適合大部分人士長期食用,性質溫和、可調理脾胃。平補食材有鷄肉、豬肉、魚肉、山藥、蓮子、芡實、茯苓等等。 平補料理包括四神湯、蓮子百合糖水、銀耳湯等。

涼補為選擇偏性涼的食補方法,達到益氣、生津、養陰的作用。涼補適合夏天、陰虛火旺人士(口乾舌燥、心煩失眠、大便秘結、小便黃短)的食補方式。涼補料理包括菊花茶、酸梅湯、冬瓜湯、綠豆沙等等。

幼兒切忌過早進補 3歲後才可進行「平補」

中醫認爲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機體與生理功能未成熟,但是他們「生機蓬勃,發育迅速」,三歲以下為「純陽之體」,陽氣旺盛,生機蓬勃。如在陽氣旺盛之時過分給與溫補的食材則會火上加油, 出現頭痛、便秘和口乾舌燥。同時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胃消化功能較弱,補益食材容易飽膩,建議3歲後才開始「補」。小朋友適合「平補」,選擇性質平和的藥材,因爲太過滋膩、溫補之物都會令小朋友難以消化吸收,建議健脾為主、溫補為輔來準備食療。

「平補」是選擇性質平和的食物,不熱不燥的食材食補。中醫講求配伍,平和不單是指一味食材的性味,而是各種性味食材互相配合。小兒應先調好脾胃,使脾胃運化增強後才能好好吸收營養、快高長大。以下為平補脾胃的湯水建議:

小兒進補食療推介

1. 加味四神湯:(3人份)

材料:山藥30克 茯苓30克 蓮子30克 薏苡仁40克 羊肚菌10克 蟲草花適量 瘦肉200克 無花果2-3顆 鹽適量

功效:平補脾胃

做法:
1. 先把乾身的羊肚菌用清水清洗乾淨,再用溫水浸泡1小時至軟身
2. 把其他藥材浸泡半小時
3. 瘦肉切片氽水
4. 將所有材料放到湯煲用中火煲滾轉小火煲1小時,最後加入適量鹽調味。

哪些小孩不適合進補?

1. 正感冒、發燒、喉嚨痛、咳嗽黃痰
2. 皮膚痕癢、紅疹、蕁麻疹
3. 陰虛體質 (口乾舌燥、大便秘結、煩躁失眠等等)
4. 長期病患兒童應質詢注冊中醫師意見才進補

過分補益反而得不償失

現今家長都擔心小孩長不高,不斷給予小朋友大量補品,令小朋友過早出現第二性徵,使孩子性早熟,骨齡加速生長,最後反而得不償失。

長期感冒 多做一件事增陽氣

如果小朋友經常有感冒、手脚冰冷、鼻敏感等等陽虛的症狀,可以多帶小朋友外出曬太陽。尤其是曬背部,多曬太陽可提升小朋友的陽氣。人體的陽經多行於背部,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交會在脊椎,同時督脈為陽脈之海。因此多曬背部能增加陽氣防外邪入侵。

博愛醫院劉映彤中醫師

點擊即睇「新手爸媽懷孕育兒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