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候風來襲宜食暖脾食材防不適 附兩款補氣血食療及三大暖身穴位
隨著季候風來襲,香港氣溫將會驟然下降。體質虛弱、抵抗力低的人群,最容易受到影響並誘發咳嗽、頭痛或關節痛等症狀。因此,中醫師建議大眾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並選擇適合的食材和保健穴位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本文作者:博愛醫院譚詠欣中醫師
寒邪外襲 宜進食暖脾食材預防轉冷不適
中醫角度認為,寒邪外襲,易傷人體正氣,容易導致噴嚏、咳嗽、頭痛、肩頸緊痛及畏風寒等外感症狀。如平素小孩脾胃虛弱、陽氣不足,寒邪侵犯後有機會出現腹痛泄瀉。而平日飽受關節疼痛困擾的長者,也會隨著天氣轉冷,因寒性凝滯,不通則痛,疼痛的情況更為嚴重。大眾可從飲食上選擇保健暖脾的食材,以預防天氣轉冷後引起的不適。
一般來說,保暖食材的性味多為溫熱辛辣,如薑、大蒜、桂圓、紅棗、羊肉、雞肉等。這些食材可以單獨食用,也可以配合其他食材成為美味的佳餚。
兩款滋補氣血食療
一、家常瘦肉湯
材料:瘦肉100g、太子參15g、懷山20g、枸杞10g、紅棗4顆、生薑3片
作用:健脾開胃,滋補氣血。
做法:
1. 將太子參、懷山、枸杞及紅棗洗淨浸泡15分鐘;瘦肉以清水洗淨,切塊。
2. 將所有食材放入鍋中,加入生薑及適量冷水。
3.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煮1小時。
4. 關火後加入少量食鹽調味,完成。
二、桂圓紅棗枸杞茶
材料:桂圓15g、紅棗4顆、枸杞10g
作用:溫補脾胃,養血安神。
做法:將桂圓、紅棗用1000mL水煮沸,約15分鐘,最後放入枸杞,即可飲用。
不過,以上保暖食材並不適合陰虛火旺的人群應因應體質而適當選用性溫食材,過多的溫熱補品可能會導致生口瘡或便秘等症狀。
三大穴位暖身禦寒 助氣血運行
除此之外,穴位按摩亦能刺激體內的氣血運行,達至暖身禦寒的效果。
一、神闕
位置:於肚臍的中央處。
作用:溫中補氣,健脾和胃。
方法:
1. 將雙手搓熱,疊放肚臍順時針摩轉 或
2. 以毛巾包住暖敷貼,置於腹上。
二、關元
位置:於肚臍下四橫指寬處。
作用:補益腎氣,振奮陽氣。
方法:同「神闕穴」。
三、足三里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三寸,腓骨前緣外側。
作用:保健和胃,散寒化濕。
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按壓穴位,力度由輕到重。
以上穴位建議每日按揉3至5分鐘,亦可用艾條進行溫灸。晚間亦可暖水泡腳,詳細方法為:使用約40度的溫水,加上艾葉、荊芥穗、藿香等性溫的中藥,泡腳10至15分鐘,以水位蓋過三陰交位置,讓身體感到溫暖為度。每週泡腳1-2次,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祛風散寒,同時有效助眠。
不過,暖身穴位也要注意適度,過度刺激會造成氣血逆流、血壓升高等症狀。孕婦、月經期、出血性疾病的人群,需謹慎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