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挑選小食調查】以子女喜好為主 對食品營養成份認知不足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有機構於本年4至5月期間,進行「本港家長為子女挑選小食習慣」的網上問卷調查,成功訪問501名育有6至18歲子女的家長。結果反映本地家長會盡量親自預購小食給子女,但在選購時會以子女喜好為主,忽略了反式脂肪或防腐刻/人工添加劑等因素,關注食品營養成份的意識仍有改善空間。

(VCG圖片)
(主辦機構提供)

這次由O’Farm綠盈坊進行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以上的家長,每星期至少有兩至三天會為子女預備小食(包括親自或吩咐傭人烹調或購買),沒有準備的家長主要都是因為工作繁忙或子女會自行購買。而家長為子女預備小食時,近五成(48%)回應「只要子女喜歡吃就買或煮」,首選小食是麵包(20%)、餅乾(19%)及水果(21%);飲品以牛奶(21%)、水(16%)及豆奶(15%)為主。

家長對食品營養成份認知不足

雖然大部分家長都會親自為子女選購小食,但逾八成家長沒有將「不含反式脂肪」或「不含防腐刻/人工添加劑」設為考慮因素之一,又有近八成(77%)的受訪者認為牛奶可補鈣,約三成受訪者認為「無糖即無加糖」,反映家長對食品營養成份的認知不足。

O’Farm聯合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邱奕豪,希望能提升家長對關注食物營養成份的意識。(陳樂希攝)

O’Farm聯合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邱奕豪表示:「其中牛奶是否可補鈣這個迷思仍然富爭議性,但已有無數研究證實牛奶會導致敏感、濕疹等。更有統計指出牛奶消耗量愈多的國家,國民患有癌症及骨質疏鬆的比例愈高。標示為無糖的產品許多都有添加代糖,當中可分為天然和化學代糖,要細心分辨。」

主辦機構也提出以下建議,提醒家長勿墜入食物陷阱:

1. 看清反式脂肪

餅乾、面包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影響心臟健康,選購時必須看清營養標籤。但就算標示為零,也要再看看成份是否有氫化式植物油。因為在食品工業發現半氫化式植物油才會被檢驗出反式脂肪,反而全氫化式植物油,是檢測不到的。另外,反式脂肪含量低於0.4,也會四捨五入為零。

2. 牛奶不是真的高鈣

我們經常誤解牛奶的含鈣量很高,但其實芥蘭和果仁的含鈣量是牛奶的1.5倍,芝麻的含鈣量更是牛奶的10倍。所以要為身體補充鈣質,牛奶並非最佳之選。

3. 蘋果味果汁不等於是蘋果汁

有蘋果味的果汁,並非是真正的蘋果汁,可以是水、糖和調味劑的混合物,家長需要看清成份表。而看成份表時,要留意成份的排序,成份排愈前,代表比例愈高。

4. 乳酸類飲品四分一是糖

原來益力多、可爾必思等乳酸類飲品,其中四分一是糖份。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檢測結果,以每100克飲品計,乳酸類飲品的糖含量由13克至16克,比汽水的糖含量(10克-13克)更高,因此應避免大量飲用,以免攝取過量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