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母染疫因併發症離世 女兒未及說再見自責害死媽媽萌尋死念頭
第五波疫情席捲數千性命,無數家屬在毫無準備下,無奈面對至親「不辭而別」。逝者心事未了,生者有話未訴,「善別」變得彌足珍貴。
資料授權:善寧會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Hospice Care
疫情期間,社區尋求善別輔導的個案增加。善別輔導員阮慧敏指出,自2022年3月至6月,喪親者向單位尋求善別輔導的個案,比前年同期上升近兩成,當中大部份是疫情下因公立醫院不許探訪,家屬未能陪至親走完最後一程而情緒受困擾,須尋求輔導。
自責與遺憾
以晴是阮姑娘在疫情下,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個案。
以晴和哥哥緯文的父親離世多年,與媽媽感情深厚。數年前緯文成家立室,家中餘下以晴與媽媽生活。
「年初疫情嚴峻,60多歲的媽媽困在家中兩個多月,向我們提議外出,豈料媽媽及後感染新冠病毒,入院治療,4月因併發症離逝。」以晴憶述當時非常自責,認為自己間接害死媽媽,加上當時公立醫院禁止探訪,未能與親友陪媽媽走完人生最後旅程,故感到非常遺憾,終日以淚洗面,最後由緯文陪同尋求善別輔導。
阮姑娘疏導以晴的哀傷情緒,交談間發現她有自毀傾向:「她常嚷著要尋死跟媽媽重聚。於是我借助家人力量,幫喪親者正面思考,我問『你走了,哥哥和家人怎樣呢?我無法取走你的傷,但我為你的傷而感到傷感。』話畢她有點紓解。」
釋放悲傷
以晴是會計師,工作壓力繁重,早年患上抑鬱症,但沒遵從指示按時服藥,加上母親離世、未能好好與媽媽善別,令其抑鬱加劇,並萌生自毀念頭。由於以晴的哀傷情況嚴重並患有抑鬱症,故阮姑娘加密輔導次數,並建議緯文陪她到精神科專科求醫,雙管齊下,助她走出陰霾。
阮姑娘說:「輔導注重『聆聽、同理、陪伴』,並引導喪親者回憶與親人的生活點滴。透過一些方法,幫助喪親者抒發內心抑壓的哀傷。」隨著以晴接受精神科專科治療及繼續接受輔導,其負面情緒得以釋放,逐漸重拾動力,面對未來。
我們難免面對生死。縱然天人永隔,愛卻永隨左右,守護彼此的回憶,提醒你我活在當下。
常見哀傷反應
• 感覺: 震驚、悲傷、否認、絕望、焦慮、憤怒、孤獨、沮喪
• 想法: 對親人離世一事難以置信、困惑、難以集中精神
• 身體: 胃痛、噁心、頭暈頭痛、肌肉無力、疲累
• 行為: 失眠、食慾不振、拒絕社交
資料及相片獲善寧會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Hospice Care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