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派位|部份地區更6人爭1個英中學額 擇校前宜考慮三點

撰文:阿言
出版:更新:

英文中學(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EMI) School,英中)學額競爭激烈,是每屆小六學生和家長都必須面對的現實。根據4月12日教育局向小六家長派發的《中學一覽表》,全港116間英中合共提供10,382個學額。預計參加本年度升中統一派位的學生超過五萬人,即平均5人爭一個英中學位。由於英中學額分佈並不平均,某些校網的英中學額競爭尤其激烈,離島和南區每個英中學位分別有約43和21人競爭,黃大仙、深水埗、觀塘、元朗和荃灣多區則超過6人競爭1個英中學額。
作者:鄧家豪

15年前關於英中的研究

90年代末,只有約100所公營中學被當局評為合資格以英文授課,即「英中」。英中除中國語文或中國歷史等必須以中文授課的科目外,其他科目的老師必須以英語授課及採用英文課本。不少家長認為英中是「名校」的象徵,認為子女在其上學也更容易學好英語。

2008年,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曾榮光的一項追蹤性研究指出,中中學生英文成績比英中學生稍遜一籌,其升讀預科(當年尚未推行334學制,中五會考尚未取消)的機會較低,繼而升讀本地大學的機會率也要比英中學生低2成。報告一出,加深了社會對英中的良好印象。

英中以外另類之選

然而,香港整個教育體系15年來一直變化,直資學校、國際學校和本地大學增多,學生有更多升學路徑。時至今日,部分家長會為子女報考直資中學、私立中學或國際學校,作為入讀英中以外的選擇。近年,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課程開始為大眾認識,一些特別強調適合華人的「IB學校」積極發展,如弘立書院、培僑書院、蘇浙公學國際部和大光德萃書院等,異軍突起。

部分家長希望子女循序漸進學好英語,同時認識中國文化,在未來社會更有競爭力,故以上這些「IB學校」成為他們的另類選項,變相略為舒緩了英中的激烈競爭。但由於學費較高,非公營學校往往不是大眾首選,不少家長和學生依然要投入競爭英中學額的漩渦,如何擇校更儼然是家長和學生要掌握的「學問」。

擇校小錦囊 切勿盲信排名榜和Banding數據

揀選學校之時,家長務必要小心搜集資訊,切莫盲信某些排名榜或Banding數據。其實官方機構及當局從未公布任何學校的Banding,坊間有關中學的排名都是各施各法的推算估計,並非金科玉律,甚至有失偏頗。

擇校第一步必須是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家長可與學生一同製作個人履歷,有系統地回顧學生過往學習歷程之餘,進一步了解學生的需求。其後,家長和學生可嘗試進一步了解目標中學以下三點,結合學生特質,再作決定:

認識學校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分析是否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和興趣。

該校家長和學生意見,深入了解其文化和學習環境。

了解校方如何協助學生規劃升學或職業發展,配套及成效。

六年中學生涯,佔據學生青蔥美好的少年歲月,擇校必須以學生的個性和志趣為本,方為學生之福。升中選校時深思熟慮,方能作出一個精明之選。

鄧家豪先生

作者簡介: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主席兼升學面試首席顧問。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畢業於拔萃男書院,十四年間舉辦逾百場家長講座,創下兩千名高小學生成功考入傳統名校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