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小朋友嫌棄飯餸難食激怒爸媽 家長學習分3層次回應孩子批評

撰文:小山
出版:更新:

家長聽見孩子埋怨,可能會將問題歸咎於自己身上,繼而產生情緒反應。分別育有17歲和10歲SEN兒子的EmpowerWomen成員Minnie和Angie透過自身經驗,分享在情緒反應的背後,可視爲學習溝通的機會,並表示回應孩子可分為三個層次。
(資料獲EmpowerWomen及愛初心慈善基金授權認可)

藉孩子的反應作爲坦誠溝通的好機會

Minnie分享以前曾有學生致電她,憤怒表示其女兒嫌棄自己煮菜不好吃,Minnie聽畢便問該學生當時的反應。「他馬上說:『我這麼辛苦煮食給你,多謝一句也沒有,不吃也罷。』他很明顯是給女兒一個很情緒化的反應。」Angie表示,她甚至聽過「有得吃的時候不吃,餓死你」、「非洲有很多小朋友都沒有吃的,還在挑三揀四」這類反應。

Minnie表示,小朋友對零食盒、午餐盒或飯餸感到不滿,很多家長很快就將其視爲個人問題。「小朋友投訴一些事,就是說媽媽做得不好、不對,媽媽就有很大的情緒反應。其實在這個情緒反應的背後,我們都可以視爲一個學習溝通的機會。」Minnie舉例指,可以從了解子女的口味入手,「我今天煮這個蕃茄蛋,為什麼你會覺得難吃呢?可不可以告訴我?我自己覺得味道沒有問題。」她認爲這本來是一件中立的事件,大家可以坦誠溝通。

家長可嘗試以開放心態了解孩子想法 令孩子感受到同理心

Angie認爲家長的回應可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家長要先冷靜下來,然後利用用偵探或記者的頭腦或角色,開放地詢問孩子。「你說這個食物很難吃,可不可以了解一下有甚麼是你不喜歡的,是食物的種類、顏色、質感,是哪裏不對?」

第二個層次較爲進階,除了以冷靜的頭腦,利用上述的語句與孩子對應,更可同理到孩子收到這份食物或進食後的心情和感覺。「我猜你吃完這一口蕃茄蛋之後,覺得很難吃,會想為甚麼媽媽煮這麼難食的食物給我?家長可以同理小朋友那一刻的感受,還可以開玩笑的再告訴他,他就會覺得,對的,我的感受就是這樣。除了可以當偵探調查孩子評價背後的原因,還可以同理孩子的感受。」

如果能夠達到以上兩個層次的家長,Angie表示家長最終可到達第三層次。當家長認爲孩子嫌棄自己的食物,並產生的情緒反應,可能背後的想法是自己付出努力,孩子卻這樣批評自己,因而感到受傷害。Angie指出,如果家長有所覺察,「就能夠看到無論小朋友接受或不接受自己煮的食物,其實並不會損害到我是一個好媽媽的自我價值感,就能夠開放地看待小朋友對食物的評語,明白與我是否一個好媽媽是沒有關係的。」Minnie也勉勵家長,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人,不需要在乎別人的評價,反而孩子的説話可成爲親子開放了解和溝通的機會,也成爲家長學習的機會。

影片來源:SEN媽媽分享 在情緒背後 學習溝通的三個層次

(資料獲EmpowerWomen愛初心慈善基金授權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