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學霸|孩子能否愛上學習?父母做到3點 他們將來多半做學霸

撰文:CC爸媽
出版:更新:

編按:說是想讓孩子有個快樂童年,不過一講到成績,有些家長還是瞬即轉成「怪獸模式」,積極催谷子女學習、溫習。內地網紅CC媽媽早前便分享了一篇有關「育成學霸」的文章,想讓孩子學業成績變得理想的家長,不妨參考一下。

老朋友知道的,C爸自小是個學霸。我之前問過他:「像你們學霸,家裏管的一定很嚴吧。」但C爸卻搖頭:「並沒有啊。父母的管理都是比較寬鬆的,在學習上也沒有什麼過多的干涉和規定。」嗯,這話聽着耳熟……好像每年高考結束後,那些狀元也都是這麼説的。

坦白講,估計很多人對此都將信將疑。寬鬆、不干涉?不就等於「放羊」了嗎?學霸的父母真的都這樣?

想起前段時間看到的一段視頻,一位北京奶奶和爸爸分享了自己培養出學霸孩子的經驗。他們認為,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長的角色應該做到這幾點:幫忙不添亂,盡責不越位,切實不表面,關注不焦慮,助力不代替。

除此之外,還要找到發力點——己身發力,孩身顯效。

這一套教育理念讓我感觸頗深。有時候我們總是埋怨孩子不盡如人意,卻往往忽略了自己身上的問題。怪不得有網友總結:原來不是孩子不行,而是家長不行。

(CC爸媽提供)

看來,要想孩子成學霸,咱先得成為「學霸的父母」。不只是學習,任何一個層面都是如此。那今天我也想借着這個機會,和大家聊聊其中「擊中」我的一些觀點。

1. 盡責不越位

做好各自的課題身為孩子的父母,對他們負責、顧他們周全,這誰來了也挑不出毛病。但是,盡責不等於事事包辦、處處干預。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去經歷、體驗、決定……如果我們把手伸的太長,那隻能橫生枝節。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課題分離」。他認為: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聽上去挺抽象,其實就一句話,誰具體去做這件事,結果最後由誰來承擔,那就是誰的課題。

拿孩子上網課這事來説,總會有朋友感嘆:「我家孩子,聽課得有人看着,寫作業也得有人看着。就這樣了,都不行。上次寫的字那叫一個亂,我直接把它的作業本撕了。」我「呵呵呵」,正是因為有人步步緊盯着,孩子才永遠學不會自己的課題自己完成。

CC最開始上網課的時候,也完全放飛自我,上完課就只想玩,作業一個字不想寫,每天都是拖拉到晚上,狂補一天的作業。我看得也着急,但是直接插手絕對是給自己攬活,還費力不討好。所以,我只做了我能做的:晚上下班回家向來是我們一家人的集中娛樂時間,而我選擇在網課期間格外安排了些格外有吸引力的活動。比如搞「新鮮」的烘培、去「新建」的大公園、看一部電影……

每一個都讓CC感覺「錯過就失去一個億」。當然,你不能説「寫不完就別參與」,你那是拉仇恨呢。我只是很「誠懇」的告知她:

我今晚打算帶DD烤餅乾,如果你沒時間,我會留一半材料給你,你可以明天白天自己做。

我今天晚飯後打算帶DD去新開的松果公園轉轉,你來不及也沒事兒,周末我們可以在帶你們去一次。

誰會想白白放棄一次去玩的機會呢?那麼為了參與晚上的活動,她就會想辦法在白天把所有的作業完成。我們不是要套路孩子,而是讓孩子對自己的課題有「掌控感」,她就會更願意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不誇張的説,今年網課的每一天,她都在我們下班之前完成所有作業(除去不會的),真正實現了「完全放手」。到後來,是她自己真的嚐到了「先幹完該乾的,然後自由的幹想幹的」的甜頭,哪怕沒有甚麼誘惑,也成了習慣。

我們可以把馬兒牽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學習也是這樣,作業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就該讓他自己負責、自己安排。我們家長的課題是:

1、引導到位,不斷的讓她感受利弊差異(哪種完成方式更好)。

2、守好底線,立好規矩(嚴格要求作業保質保量完成)。

那麼孩子,自然就會主動承擔起自己課題的結果:一個是自己認真提前完成,然後開開心心玩耍;一個是自己磨蹭耽誤時間,最後眼巴巴看別人開心玩耍。怎麼選?只要你引導的到位,根本不用去説教!説到底,在孩子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只是配角。配角是甚麼?就是要把重頭戲都留給孩子自己:我可以幫助你解決問題,陪伴你度過難關,引導你方向。但不會越過界限,全權代替你生活、替你做選擇。

相關文章:兒子沉迷打機 父母休學讓他每天強制玩16小時 3日後見驚人成效

+9

2. 關注不焦慮

做情緒穩定的父母説句實在的,但凡關注孩子、對孩子有一定的要求,我們就不可能不焦慮。但現實是,很多父母過於焦慮,或者在一些本可以放平心態的事情上過分擔憂,以至於影響影響了親子關係、影響了家庭氛圍。之前一位粉絲朋友留言,説自己就是那種特別容易焦慮的人。

有一回,孩子起晚了,各種磨蹭,早飯都沒吃,直接往學校趕。結果還是遲到了,氣得她直接在學校門口對着孩子大吼一通,周圍很多人看着,自己都沒能停下來...等回過神兒來的時候,她才意識到,只不過是一次遲到,甚至連10分鐘都沒到,為甚麼發這麼大火呢?

是啊,為甚麼會發這麼大火呢,為甚麼總因為一件小事焦慮至此呢?我們問問自己,就會發現,其實是我們覺得這個事兒不可控了、或者説沒有補救的可能了。我們憑空給「遲到」臆造了很多不可估量的後果:遲到了孩子就會錯過重要的課程,就會跟不上,成績就會下降;就會不受老師喜歡,不受老師重視;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將來學習可怎麼辦……可事實是這樣嗎?冷靜下來就知道,並非如此。但處在情緒當中的我們,意識不到這一點,只會用強硬的態度去逼迫孩子、用激烈的言辭去指責他……如果家庭中太多焦慮,那孩子也會變得不安,和父母的關係變得對抗。

我們總説,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才是教育的基礎。家庭中的鬆弛感,真的是孩子成長最大的福氣。

總之,不管是學習、習慣還是行為養成,我們能給到的最好的支持,就是情緒穩定。放下焦慮,從改善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開始。心理學當中,有一個實操性的情緒脱困方法,叫做“脱困四問”。分別是:問情緒(我現在是甚麼情緒)問事件(發生了甚麼事)問目標(我想要的結果是甚麼)問行動(接下來我能做甚麼)比如:孩子寫作業磨蹭拖拉觸發了你的情緒。先深呼吸,跳脱出來問問自己。

現在是甚麼感受:是憤怒、崩潰?

為甚麼會這樣,發生了甚麼:因為孩子寫作業慢了?我想要的結果是甚麼:把作業完成!接下來能做些甚麼,有沒有別的辦法:給他定好規則,寫不完就不能下樓玩;或者明天早起接着寫。每次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發脾氣時,不妨這樣停下來試一試。相信我,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自己發脾氣的事情越來越少,在這樣穩定的情緒中,孩子也會變得更自律。

相關文章:還在催谷孩子上興趣班? 網民熱議10大最沒用才藝彈琴畫畫皆上榜

+28

3. 己身發力,孩身顯效

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孩子就像那位北京奶奶和爸爸提到的:發力點其實在父母身上。

所謂「己身發力,孩身顯效」,就是我們改變了,孩子身上才能顯出效果。有一句話要説爛了——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想要孩子自覺自律,自己就別整天躺在沙發上刷手機;
.想要讓孩子積極向上,自己就別總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想要讓孩子追求進步,自己至少別放棄學習…

説一件小事兒。

有天CC背課本,怎麼都背不熟,她一邊生氣,一邊給自己打氣:「再來一次」、「這次一定可以」、「最後一次」、「最最後一次」……C爸忍不住誇她:「我女兒怎麼這麼有毅力?」沒想到CC説了一句:哎呀,我是那天看到媽媽拍短視頻了,她也拍了好多好多條,最後就是越來越好的……咳咳……此處沒忍住,自誇了。

咱就是説這件事兒,養孩子越久我越發現,孩子能從你身上學到的、多數來源於「她無意看到的」,而不是你「故意説出來的」。我們的這些言談舉止也好、價值觀念也好,會無形中成為孩子的精神食糧,讓他養成一脈相承的生活態度、學習習慣...而且,要知道,父母所帶來的這種無形的塑造,易成難改。孩子的優秀,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並非無源可循。我們理應成為那個「源」,為孩子打好這塊地基。我們視頻號開通啦,只想看「濃縮精華」的,來找我們玩吧!

相關文章:霸氣爸爸|滿是紋身卻懂珠心算 女兒數學靠他 萌反差老婆都嘖奇

+5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