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錯方式表達關心或造成反效果 SEN媽媽分享2大相處方式改善關係

撰文:螢火蟲
出版:更新:

家長照顧孩子時,往往都有自己一套表達愛意和關心的方式,但孩子卻未必感受到,更可能覺得有壓力。EmpowerWomen成員Minnie和Angie分享了她們照顧SEN孩子時學會的溝通和相處模式,家長可以參考,從而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資料獲EmpowerWomen及愛初心慈善基金授權認可)

Minnie的兒子今年17歲,4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專注力不足、亞氏保加症及讀寫障礙。Angie的兒子現年10歲,3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專注力不足、亞氏保加症。照顧SEN孩子的過程中為她們帶來不少啟發。

Angie指她對自己要求很高,會為自己定下很多目標,要達標才覺得自己完成,甚至是成功。如果未能達標更會感到失落、懲罰自己。她從來不會欣賞、嘉許自己,擔心會因此驕傲,失去進步的動力,一直都對自己很苛刻。

欣賞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不過SEN孩子卻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她發現兒子的進度不如她所預期,一度感到迷茫,但後來她也逐漸摸索到合適的相處方法:「我慢慢學懂了,我會與他慶祝他的小進步,欣賞和嘉許他的努力。」有次兒子的練習成績有進步,Angie便讚賞並肯定他的付出:「你真的很用心去完成這個題目,分數比以往高,你當中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們一起去慶祝,你想怎樣慶祝呢?」

小小肯定能帶來很大滿足感

兒子聽畢感到驚訝,覺得只是一件小事,不過Angie仍肯定地告訴他:「媽媽真的很欣賞你,覺得這是值得慶祝的事。」兒子也非常高興,選擇喜愛的餐廳慶祝。自此兒子會主動與Angie分享自己的進步,Angie也會持續與他慶祝,也發現兒子有正面轉變:「原來這個小小的肯定、嘉許和慶祝,為他帶來很大的滿足感,令他更有自信,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成果、成就。」

她與兒子的相處也令她有所啟發:「我開始學習欣賞自己,嘉許自己的努力。我變成更愛自己和欣賞自己。我發現原來我容許自己,為了一些小事去慶祝和嘉許的時候,我更容許自己這樣去欣賞小朋友。」

小小肯定已經能給予孩子自信心和滿足感。(photoAC)

用錯方式關心或造成反效果

Minnie也從兒子身上得到不少啟發。兒子Russell言語表達能力不強,也不懂得跟人溝通,但是他的情感表達能力卻比一般人強。有次Russell做功課時,Minnie不自覺地多次催促他,兒子感到壓力大便開始哭:「你只懂得會說:『快些、快些』很大壓力呀。你令我覺得自己做得很差,很不好。同時我知道你是關心我的,為什麼你不直接跟我說:『我很關心你,我想鼓勵和支持你』?你說加油就可以了。」

當刻Minnie才醒覺原來自己用錯了方法。她很倚賴用言語溝通,覺得用言語就能夠表達到對他人的關心和愛。她以為說「快點」能給予兒子動力,但他卻感受不到。原來簡單直接地說「我愛你,加油」更好。自此「加油」就變成他們的暗號,他們一說「加油」就等於「快點」。Russell每次做完功課更會大聲說「我愛你」。

簡單一句表達愛意已足夠

很多時父母都想跟孩子表達關心和愛,但卻不自覺地用了令孩子難受的方法。有些家長下班回家習慣第一句就問:「做完功課了嗎?」。其實背後是很想與孩子互動,但全日都沒有見面,家長的第一句說話卻是催促、關注其他事情。孩子還未感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只是覺得家長是將重點放在他們的學業成績或行為上。

其實家長想表達關心,只需簡單說一句:「我下班回來很掛念你」,或者給孩子一個擁抱,直接地表達感情就已經足夠。

影片來源:

父母必須學懂的溝通和相處模式

(資料獲EmpowerWomen愛初心慈善基金授權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