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建立華語環境 少數族裔成功融入香港主流教育

撰文:羅勵兒
出版:更新:

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城市,居住了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當中包括來自南亞和東南亞的移民。自90 年代中期起,在港的少數族裔人口顯著增加。香港政府向來重視少數族裔教育,供他們選擇本地課程或專為非華語(NCS)兒童開設之課程,希望少數族裔學童能夠透過就讀本地課程,融入社區和主流教育體系。
撰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彩暉多元文化中心助理主任幹事(特別計劃)潘靜雯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彩暉多元文化中心致力促進香港多元文化共融,幫助少數族裔融入社區,當中亦不乏成功個案,例如從小學至高等教育均就讀本地主流學校的Ghafar 女士和 Hajra 女士。

老師作為橋樑,增加華語及非華語學生之互動巴基斯坦裔的Ghafar 女士今年25 歲,是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兼職學生。她從小學至中學均就讀中文中學,作為班上唯一的少數族裔學生,起初很不適應,不過全靠老師的幫助,最終成功克服語言障礙。「當時老師鼓勵我參加粵語朗誦,藉以提升我的粵語流利度,我亦藉此多了與華語同學互動,透過與華裔朋友交流,深化我的語言能力。幸得老師的支持及鼓勵,我的粵語會話技巧日漸進步,克服了語言困難,更有信心與華人溝通。」

家校合作,營造良好的語言實踐環境而23 歲的Hajra 女士現時就讀英語文學(榮譽)學士課程,同樣是巴基斯坦裔的她自小已經開始說中文,除了因為她自小學起已經常與華語學生交流,父母亦積極在家中也嘗試建立中文語言環境。「他們會用烏都語寫出中文單詞的發音,以便我們在家裏也可以準確地閱讀單詞。而在學校,我身邊的同學都是華人,透過交流而學會了很多中文。因此,華語環境對於我的中文能力是發揮了很大作用。 」

綜合以上案例,可見華語教育環境能有效提升不同族裔學童之中文能力。筆者認為,有效的家長支援亦是提升學童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學校可與社福機構合作,為少數族裔家長舉辦中文班,與孩子一同學習。除了可為家庭營造良好的語言實踐環境,亦能令家長更明白孩子學習之難處。同時,中學和大專等教育機構亦可制訂不同的中文課程,並配合不同生涯規劃活動,從學術到實踐,協助少數族裔學生打破語言界限,為自己的理想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