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多媒體互動展】香港圖書館節:閱讀可沉浸、可遊戲、可對話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我對圖書館最深刻的記憶是自修室,整個青春期很多時間都在那兒度過,安靜的環境讓人完全沉浸閱讀裡,自修室就是這樣immersive的空間。第三年幫『香港圖書館節』策展,一樣希望融和各種閱讀模式,遊玩有時、溝通有時。」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江培強博士說。作為《圖書館再發現》多媒體互動展覽策展人,江博士在碎片化時代融合藝術與科技,前追圖書館60年往事,同時探問閱讀與人生的關係。
攝影:陳葦慈

英國作家蘭德(Walter Savage Landor)曾說沒有比探索圖書館更快樂的事了(Nothing is pleasanter than exploring a library),《圖書館再發現》展覽不止在空間上、更在時間上探索圖書館,呈現由1962年大會堂公共圖書館建立至今,60年來各館特色、服務網絡及館藏發展等故事。江博士形容此展為「一本沒有頁數的書」,有待觀眾以各種方式掀開細閱。

策展人江培強博士以《圖書館再發現》多媒體互動展串連起公共圖書館60年歷程、閱讀文化與港人記憶。

掀開圖書館這本沒有頁數的書

展覽設六個體驗區,「遊歷時空」、「穿梭無間」有關圖書館里程碑與館內特色;「漫遊館藏」、「穿越虛實」聚焦館藏與系統發展;「同創故事」及位於五區之間的「探索無極」則關乎互動創作、整體氛圍與審美感知。江博士強調展覽不需跟先後頁數次序來看,無論從哪一區域進入皆有不同觸動。「傳統談繪畫、雕塑、劇場、文學等八大藝術,涉及視覺、觸覺、聽覺與動感。來到現代,這些感覺皆收歸於『遊戲』之下。展覽融進光雕投影、擴增實境 、互動影像等技術,讓市民以遊戲互動的方式遊歷圖書館這些年的故事。」

江博士坦言散落60年時光中的往事舊物,要整合起來頗有難度。問他如何取捨這些歷程與資料,他答道先從大處看圖書館在時間與空間裡的角色:「若不是策劃這個展覽,我也沒留意到全港有70間公共圖書館,超過一百一十個流動服務站。我們將這些網絡整理成容易接收的圖像,圖像上一點光象徵一間圖書館的服務。這樣從全圖就更能看出圖書館歷史裡有香港故事,比如各區人口比例與變遷:最初選址人口較多的區域建館,後來又以流動圖書車服務人口增多而又偏遠的新區域。」

江博士強調要把故事說好在於溝通,他求助於理解館內每一角落的圖書館館長,「其實我們對圖書館都不夠了解,一般人最多只去過十間圖書館,於是有了漫遊圖書館的概念:可不可以用瞬間看地球的方式體驗多家圖書館?『穿梳無間』這一區就將館長提及的特色整合出來。」觀眾在光雕投影裝置前,就可遊歷各館建築風格和地區色彩,這刻細察中央圖書館的網絡式地板,下一瞬間就穿梭戶外遊覽「喜」動圖書館,「圖書車內有書可借、車外有攤位做親子手作、由故事大使講故事,滿足遊戲和閱讀的不同需求,正表現了知識如何流動。」

「喜」動圖書館將知識帶到不同區域,配以親子手作、故事大使等活動,多方面推廣閱讀。

共遊與傳承:開拓對話空間

溝通不止在館長與策展人之間,江博士也想讓不同年代的人對話。他的團隊裡有學生,兩代人一起說出圖書館故事。「我和學生經歷的媒體不一樣,更可用對話的方式去看圖書館多年來增加的閱讀模式與電子系統。比如說我們在梳理紙本圖書證等舊物時,就思考這些舊日時代的借還圖書系統,在數碼時代意義何在?我會說這種文化記憶,正是跨代對話與分享的契機。」

參與展覽的學生,接觸了他們這一代人未接觸過的物事,如紙本圖書證等舊物,再以新生代的創意將舊日憶記化為動畫故事。

本來圖書館就是知識與思想的交流之地,江博士將「同創故事」這一區域交由學生主導,只給予簡單指示——以圖書館歷史作香港浮世繪背景。「學生問可以放進電車嗎?人力車呢?過程中,他們既可更理解圖書館,也感受著香港的變化。」觀眾在這一區域,只需在屏幕前揮舞手掌,屏幕上畫作的相應位置就會即時化開,呈現底下蘊藏的另一影像,「這些底蘊,正是舊日圖書館與香港風貌,這種要求思考與同創故事的互動裝置,讓每個觀眾都有不一樣的觀後感。」

在屏幕前揮舞手掌,相應位置會化開,呈現底下另一影像——港人的時代記憶。

江博士著重以閱讀開啟對話空間,希望觀眾在五區之間的「探索無極」中分享各自獨特的感受。拱形裝置設計裡有一地下屏幕如「知識之井」,觀眾俯瞰井裡,正是將書本、圖書館與島嶼編織一起的動畫。

「跨代共融是展覽暗藏的主題之一。年代不同、各人看的媒體也不一樣,長輩看實體書、後輩看電子書,他們不知如何對話。這個展覽貫穿圖書館連結讀者與閱讀的角色,也希望連結看展的各人,請觀眾『排排坐』開始向對方講故事,人與人的交流正是最好的文化傳承。」

俯瞰「知識之井」,帶來不一樣的觀看角度與感受。這裡更是排排坐、談談話的休息區。

未來閱讀:使命不變

展覽亦是舊日、當下與未來閱讀的橋樑,「穿越虛實」展區將古今閱讀模式交錯,既有竹簡、線裝書等仿製品演示文字載體的演變,又有燈柱型藝術裝置並置不同時代圖書證,最不可錯過的是掛在展牆上的多幅畫作,細看另有天地。「這是我與另一老師用AI程式生成的畫作,我們輸入『圖書館』、『閱讀』、『未來』等關鍵詞,想看看AI怎樣呈現未來閱讀,結果產生出充滿啟發的畫作。比如有一張是穿著古代服裝的女孩在看電子書,正表現了我們的未來並不需要抛棄舊有文化。這些畫作之後更會掛在不同圖書館的牆上,讓大家一起思考未來圖書館與閱讀會怎麼變化。」

展牆上的畫作由AI程式生成,每一幅都充滿啟發,江博士說這個試驗加強了他對閱讀串連過去與未來的想法。

江博士對圖書館發展有兩重看法,比對其他城市的圖書館,不少融和閱讀與餐飲文化、工藝文化等,以此增加市民到訪圖書館的次數,「這是休閒一面,連結讀者的日常生活。但由另一層面來看,圖書館存在的目的是讓大眾可以吸收知識,比如六十年前,市民缺乏接觸書本的機會,就有了第一間圖書館。來到今天,怎樣用新方法讓市民吸收各種知識,既是圖書館服務的使命、也是最重要的核心。」

這些傳播知識的方法江博士也一樣在探索,比如之前為第一屆香港圖書館節策劃的「格列佛互動故事牆」,獲得了環球設計大獎 2021銀獎及評審之選,正是以互動的方式重現經典故事。而在今年的圖書館節裡,除了多媒體互動展外,還有各種親子故事劇場、互動故事坊等活動,以不同方式傳遞知識,若想參與其中,請點擊以下圖書館節連結了解更多。

《圖書館再發現》多媒體互動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0日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
有關「香港圖書館節2022」精彩活動可瀏覽https://bit.ly/3zCNNZL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