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有法】給予自主建立互信 專家教你5步化解親子衝突
因為成長背景、喜好及價值觀不同,小孩和父母經常有雞同鴨講的情況出現,甚至形成鴻溝,難以溝通。直至發生嚴重問題後,才意識到溝通和聆聽的重要性。為免亡羊補牢,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何暉靈提出儲本錢及儲數據兩個事前預防方法,及5個處理衝突時的步驟。
何暉靈表示,小孩就如一座冰山,行為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藏在水底下的一大部分是想法、感受和需要。小孩的想法是很主觀的,只要父母在日常與子女常站在同一陣線,日後教育時便會「順攤」很多
事前預防方法:
1:儲本錢—透過日常輕鬆的玩樂、共讀,提升親子間的親密度、信任度。何暉靈表示關心非單憑一句「我為你好」,而要從日常間建立互信的關系,成為子女有狀況時的第一個傾訴對象。
何暉靈強調儲本錢特別重要,當雙方成功建立互信,家長便可以多給予自主權,小孩亦會較少拒抗家長的要求。
2:儲數據—留意子女的喜好、作息、習慣,小孩很在乎大人是否認同自己,而以上數據可讓小孩知道父母明白自己之餘,亦是站在同一陣線。
處理衝突時的步驟:停、想、聽、議、思
停:即保持冷靜,在家長眼中很無理、很「眼火爆」的要求,在小孩眼中可能是很正常。「當情緒主導時,很容易便口出惡言,平時不會罵的話都會說出來,甚至打小孩。」何暉靈表示不應在公眾地方爭執,這只會令衝突更加嚴重,建議家長可先與子女離開現場,或請另一位較冷靜的家長來幫助處理。
想:即了解動機。例如當小孩躺在地上扭計買玩具時,家長可先回想小孩是否慣性以此方法來達到目的;如果是第一次有此行為,平時不會這樣激烈,便是有其他原因。「家長要猜小孩的動機,是有苦衷?還是有其他表示?如果平日有儲存子女的行為數據,處理便時會較容易。」
聽:即眼到、耳到、身到、口到、心到。溝通時最重要是真人交流,有眼神接觸,父母要專心聆聽,不要左耳入右耳出,也要用心回應。家長應多肯定小孩情緒,以開放式問題讓小孩表達內心想法。
議:即商議時要有商有量,立場堅定但不強硬。「當小朋友越來越大,便會有自己的想法。到青春期時更會產生自主意識、身份認同。」何暉靈認為家長應尊重小孩的自主權,不能一言堂,不妨嘗試多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失敗經驗,而非一味說教。
思:即家長亦要反思,反思今次處理手法的成功失敗之處,有沒有預防方法防止再發生?何暉靈指反思是最難做到的:「父母常以為事情過去了便等於已永久解決,不會作出預防,當下次發生同樣事情時,便指責小孩「次次都係咁」,把小孩定性歸因,講成永遠都是這樣子,否定了小孩過去的努力。」
何暉靈回憶曾接觸的一個中二女孩,放學後經常不回家,與同學四處閒逛,令母親十分氣憤。「母女間經常吵架,媽媽一來便是罵,只着重放學後不回家的問題。經了解後,原來她們的家庭氣氛很差,爸媽經常吵架,不理睬囡囡,囡囡想有同伴,而轉為重視友誼,很自然地便跟隨同學四處走。」
找出問題癥結後,女孩的父母不再在她面前吵架,聊天時亦特意換上溫柔的語氣。媽媽亦刻意製造二人相處的機會,談論女兒喜歡的話題,知道女兒喜愛下廚,又特意買材料一起「煮飯仔」,讓女兒重新愛上家庭。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何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