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脾虛、氣虛易致便秘 中醫爸爸教4招不吃藥改善兒童腸胃功能
小朋友排便不順或便秘,一直都是家長們頭痛的問題。不過小朋友年紀尚輕,又不是每人都喜歡吃蔬菜,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子女緩解便秘?註冊中醫馬琦傑遂分享3款食療及小兒按摩手法,讓家長在不餵藥的情況下,也可以助子女改善胃腸道功能。
醫學上,一般認為有排便次數一周少於3次、量減少、排便困難即為便秘。便秘患者或會出現大便乾結、乾硬、排便期間肛門疼痛和不適、排便不淨感、腹痛或不適等症狀,如果長期便秘沒有改善,影響的不只是腸胃及肛門不舒服,更有可能引致發腹痛、頭痛、肩酸、食慾不佳、口臭、失眠等情況。
註冊中醫馬琦傑形容,便祕不只影響身體健康,更容易令小朋友情緒失控,因此家長應及早正視問題。針對3種常見成因所致的便秘,馬醫師推介以下3款食療及1種小兒按摩手法,讓家長在不餵藥的情況下,輕鬆改善小朋友胃腸道功能,緩解便秘。
熱氣便祕
馬醫師指,平常偏好食煎炸油膩、肥甘厚味食物的小朋友,或者外感熱邪,都較容易造成熱氣便秘。這種便祕多伴隨腹脹疼痛、大便乾硬結實或呈粒狀、口舌生瘡、口臭等症狀,而且多於吃熱氣食物後幾天出現。他建議家長可幫助小朋友調整飲食習慣,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溫開水,並可準備養肺蓮子穀物粉,當中含有蓮子、茯苓及薏仁等成分,有助補脾固腸、清肺熱。
養肺蓮子穀物粉:
成人份:25g/每次
兒童3歲以上:10g/每次
做法:以150ml至250ml暖水攪勻便可
脾虛便祕
馬醫師續指,兒童消化能力較弱,當進食難以消化的食物、或進食量過多,食物容易積聚在腸胃,令腸蠕動減少,便有機會造成便秘。患者或會出現大便時無力、排便時出汗及氣喘、便後疲倦乏力、面色蒼白、倦怠懶言、語聲低怯等症狀,因此應盡量避免進食難消化的食物,多吃健脾養胃食品,定期做適量運動,如散步等,以幫助腸道蠕動。他建議可準備紫淮山水,以調理脾胃,改善脾虛型便秘。
紫淮山水:
材料:1小匙「紫淮山粉」、暖水150ml
做法:將所有材料攪拌即可,又可加入少量麥芽糖(1歲以下建議加入麥芽糖,3歲以上者則可改為蜂蜜)
紫淮山粉 - 使用歲數及份量
1至2歲:5g
3至6歲:10g
7至11歲:15g
12至16歲:20g
16歲或以上:25g
氣虛便秘
氣虛便秘多見於體弱成年人及長者,患者主要出現排便氣喘、大便稔軟、有便意但臨廁排便困難、心慌氣短、頭暈、身體無力、舌淡苔白等症狀。馬醫師建議,患者應避免進食難消化的食物,維持定期運動的習慣,亦可服用南瓜水,達到補氣健脾之效。「養脾南瓜穀物粉」中,南瓜性溫味甘,入胃脾兩經,能潤肺益氣、補脾、增進食慾、改善胃痛,而南瓜籽含有的蛋白質和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更可直接用於人類的神經系統,營養神經元、滋養細胞。
南瓜水:
份量:25g/每次(6歲以上兒童半茶匙)
做法:以150ml至250ml暖水攪勻便可,或可添加至麥皮、白粥、白飯或咖啡
小兒推拿手法
馬醫師建議家長可以為子女推拿以下5個位置,強化孩子腸胃蠕動功能,包括清補脾、清大腸、運水入土、推大四橫紋及揉龜尾。
清補脾
位置:大姆指外側至赤白肉際處
手法:來回推
清大腸
位置:食指外側
手法:從指根成一直線推到指尖,來回推
運水入土
位置:自尾指尖沿掌邊至姆指根部
手法:尾指尖開始,沿掌邊推至姆指根部
推大四橫紋
位置: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根連掌面之橫紋
手法:用姆指端自食指根推至尾指根,來回推
揉龜尾
位置:尾椎骨端
手法:用姆指或食指揉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