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怎讓獨生子女學會分享?父母應多示範 培養出2大高EQ態度
大環境不好,大家都不想生小孩,就算有也是生一個就覺得足夠。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也漸漸凸顯出大家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認為獨生子女就是比較自私、無法學會分享。難道「學分享」一定要靠手足才能學會嗎?
心理學家指出,有些家長常抱怨「家裏沒有其他的小朋友,沒有學習對象」,事實上,家長就是家庭的一份子,就是孩子的學習對象,除了示範之外,父母還應該協助讓孩子清楚說出自身的感受,而不是只有尖叫與哭鬧。
相關文章:管教方式|錯用呢個方法責罰 仔女長大後易有行為偏差及心理問題
就算沒手足,家長也可以教導孩子如何表達情感
心理學家表示:「語言是孩子理解周遭世界、自我經驗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一旦可以將想法和感受,以語言表達出來,就是對外溝通的一大進步,進而解決問題,協商衝突。 家長應該多多訓練孩子,時時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經驗,唯有如此,在遊戲、互動或遇到衝突時,孩子才能以語言反應,而不是以叫鬧、推搶,甚至咬人等行為表達感受。」
相關文章:教養|孩子待人接物總抱憎厭態度? 4個方法教導子女接納與包容
從日常生活,就讓孩子學會等待
也因為生活中沒有其他手足,需要讓孩子深刻感受到「輪流」、「等待」的概念,家長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經驗讓孩子學會等待。例如,寶寶大叫着「吃!布甸布甸」,媽媽應該一邊準備、一邊地說「媽媽正在開,要等喔」、「再等一下就好」,經過一次又一次地練習,孩子有了親身、真實的等待體驗,下次至公園玩溜滑梯,就願意在一旁等待。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多多營造輪流的機會,像是,「你吃1顆維他命糖」「爸爸吃1顆」「媽媽也要吃1顆」,「你再吃1顆」「換爸爸吃1顆」「媽媽再吃1顆」,只要是孩子喜歡且又不專屬於他的,都可以做為練習輪流的對象。
心理學家強調,透過一次次地輪流和交換的學習,孩子親身體驗分享的趣味後,最後就能學習了分享行為,小朋友就能與其他孩子和平相處,不再是旁人眼中的白目暴力小孩。
【延伸閱讀,更多教育子女建議】
孩子扭買玩具、搭車時吵鬧怎辦? 4大處理在街扭偈方法爸媽必學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獨生子女真的學不會分享?心理師:「家人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