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稚子不聽指令 躁父衣架狠毆致哭叫求饒 專家:非體罰、是虐待
近日網上流傳一段影片,片中一名男子在住宅單位內手持衣架喝令一名幼童站立,過程語氣激動,不乏粗言穢語,其後更動用暴力,用衣架多次毆打幼童,而幼童疑似受到驚嚇不停尖叫,令人不忍直視。註冊心理學家觀看片段後直言,躁父行為並非「體罰」,是虐待,又指片段內容的行為已足以令幼童的心理有深遠影響。
粗口狂罵衣架狠毆 男童受驚求饒
網上流傳的片段可見,一名男子多次以衣架狠打男童背部和手部,內容疑似是因男童不聽其指令「企喺度」,而引起男子不滿。男子除了用衣架狠毆男童外,語氣更十分激動,多次以粗言穢語指嚇男童。最令人心痛的事,被打罵的男童不斷大哭尖叫,更不斷揮手甚至合十求饒,更有聲稱認識該男童母親的網民指,是次非單一事件,男童長期受虐。
在體罰環境下成長 長大後容易以暴易暴
註冊心理學家程衞強觀看涉事影片後,直言雖無法判斷小朋友是否長期遭受如此對待,但就片段內容的行為已足夠影響深遠,他在觀看後亦認為男子的行為並不可用「體罰」說得通,而是虐待。
若該名幼童長時間處於被虐的情況下,程衞強表示將來男童會較容易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有研究指出,成長階段遭受較多體罰的小朋友,長大後會更容易出現暴力、偏激的行為,也會更容易有反社會人格,性格也可能會抑壓、畏縮等,這些都是可能的後果。
現代教育下 體罰、咆哮不可取
在流傳的影片下方,不少網民留言表示教育有時是需要體罰,只是不能像片中男子一樣走火入魔變成虐兒。程衞強對這種觀念表示不認同,在現今社會的教育議題上,不要說體罰,甚至咆哮都是不適當的。
他補充,有研究顯示,透過體罰、咆哮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短暫的,甚至當父母不在時,小朋友便會再犯,其次便是會導致上述的後果,小朋友長大後會更傾向暴力解決問題、脾氣較暴躁等等。建議家長可以用「撤去享受」的方法,例如和小朋友說,如果再犯就會扣掉一些看電視的時間;同時可用「獎勵」和「讚賞」去鼓勵子女的好行為,例如小朋友自行收拾玩具,家長可言語上明確地讚揚子女這個正面行為,並提供一些非物質獎勵,如「一起落公園玩」。
如爭取撫養權 媽媽要留心4方面
有聲稱受虐男童母親的朋友表示已勸告她去爭取兩名兒子的撫養權,程衞強假設最終受虐男童跟媽媽生活,這時媽媽便要留意四方面。
情緒:會否無緣無故哭鬧、害怕,突然激動、躁狂、發脾氣等等。
精神:與同年齡的小朋友比較專注度是否有差異。
身心症:例如會肚痛、肚瀉、發燒,但看醫生後並非傷風感冒,而是因情緒或心理影響造成。
行為倒退/自我傷害:例如本身已「戒片」,但卻又會再便溺,已經不再「吃手指」,但又再次出現該行為;出現咬指甲、「搣指甲、頭髮」、抓皮膚等自我傷害行為。
在經歷了被虐的災難後,出現上述的負面情況也屬正常,但維持兩個星期以上,最好就要找專業人士協助。如沒有出現上述的負面情況當然更理想,這時媽媽可以做的是多陪伴,為兒子解說事件,帶出其實不是小朋友的錯,是打人的大人做錯,而父母並不是「不會錯」的存在,不是太懂解說的話,可用繪本甚至找社工幫忙。
其次,日常生活要有固定的作息,更不要因為小朋友經歷過災難而去過度溺愛。媽媽可以和小朋友有更多的身體接觸,如「攬」、「錫」等動作,明確地告訴小朋友「媽媽愛你,有甚麼事也可以和媽媽說」,可以的話靜觀也可以幫助小朋友梳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