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庭|Netflix韓劇探討少年犯罪問題 人性本惡?家長是推手
女孩笑着走進昏暗的房間,以為投奔了可靠的朋友。沒想到對方揪住她的頭髮,一邊暴打一邊要她交出身上所有的錢。
卓有成就的父親翻看着兒子的成績單,「考這麼差,你還吃得下飯嗎?「說着,他把考卷狠狠摔在了兒子臉上。
法庭上,犯下重罪的少年激動地叫起來,「我聽說未滿14歲的話,就算殺人也不用坐牢。這是真的嗎?」
最近,身邊有很多人在談論一部新韓劇《少年法庭》。豆瓣評分9.0,在Netflix榜單上同時包攬日韓兩國的觀看第一位。
以上這些讓人或害怕或憤怒的場景,就來自《少年法庭》。
按圖睇更多《少年法庭》高清劇照:
之所以口碑頗高,不僅是因為它敢於拍攝社會避而不談的「未成年的惡」,更是因為它在努力探究這背後的原因。
為甚麼本該天真爛漫的孩子,會有如此殘忍的一面?
它劍指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
相關文章:《少年法庭》五宗真個案比劇情更荒謬 無牌撞死人性侵誤殺都輕判
家長不管束 未成年利用保護法
《少年法庭》主人公沈恩錫的扮演者是韓國影后金惠秀。她再次交出了韓劇天花板《信號》中的巔峰演技,扮演了一位厭惡少年犯至極的鐵血法官。
她對罪犯的無情,讓同僚都「害怕」,認為她總是把孩子往壞處想。
在未成年人之間,也流傳着她的傳說:不管做了甚麼,都要祈禱別遇上沈法官,因為她永遠判的是最重的刑罰。
但隨着一個個案件的展開,沈恩錫的鐵拳似乎都有了理由。
第一集探討的未成年人分屍案,兩名分別為13、14歲的未成年人,合夥殺害並分屍了一名無辜的9歲男童。
因為《少年法》(韓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殺人不用坐牢。14歲的主導方教唆13歲的朋友自首並承擔一切罪名,伎倆被拆穿後,她的律師又以精神疾病為由試圖脱罪。
站在法庭上,還是孩子的兩人沒有絲毫歉意和愧疚,大聲推脱責任,指責對方如何因殺人收穫快感。
孩子被指控殺人、分屍,兩個家長是怎麼做的?
一個家境富裕。父母早早出國,把十歲出頭的女兒獨自扔在豪宅。每當她犯錯,都有一大夥精英律師幫她用各種理由脱罪。
一個家境平平。即便兒子因殺人站上審判台,母親卻因為忙於當輔導老師而遲到庭審,甚至沒有接援助律師的電話。
她理直氣壯地質問法官,「我兒子未滿14歲,憑甚麼把我兒子關起來?你立刻給我把他放了。」
相關文章:《少年法庭》導演爆第二季構思 金惠秀與另一位男神對戲令人期待
這起案件曾真實發生。
2017年3月,韓國發生了惡名昭著的仁川高中女生共犯案。兩名未成年女生(17、18歲)因為共同迷戀血腥暴力的內容,分屍了一名8歲的女童。
現實中的父母為女兒百般辯駁,無一人懺悔。
所以沈法官會忍不住嘆氣,「自己的孩子犯下如此兇殘的案件,父母卻連庭審都缺席。如果父母不努力,孩子們是不會改變的。」
換而言之,絕大多數少年犯的產生,都是父母導致的。
上流階級 為了成績作弊
有些未成年因為家長極端的冷漠和溺愛犯罪,有些則是因為過度的雞娃。
韓國也是升學大國。七成學生在瘋狂上補習班,全國每年支出的補習費高達20兆億元,為了考上首爾大學,學生可以反覆復讀。
韓國上流階層的孩子們,加入學校官方組織的名為「笛卡爾」的泄題組織,通過提前拿到考題作弊。
片中沈法官的上司,部長法官的長子就捲入其中。
因為成績不夠好,他總被父親打罵。所以為了學習他每天只睡三小時,最後只有吃了安眠藥才能入睡。
看到兒子如此煎熬,當母親的決定讓兒子加入「笛卡爾」。
為甚麼學校官方竟然會創立「笛卡爾」這樣的集體作弊組織?
為了保住重點高中的地位,為了更多的學生考上首爾大學,為了讓升學率變好看,為了有更多的學生報名......學校教務處偷偷吸納家境富裕且成績不錯的學生進入「笛卡爾」。
教務處老師理直氣壯,「這些孩子不是因為成績差才需要試題,他們取得試題是為了節省時間準備其他項目。別人可能覺得我們是瘋子,但法官你知道嗎,升學是一場濺血的戰爭。」
這些成年人以「為孩子好」為藉口,滿足自己的私慾。而這種貪婪,最終毀了孩子。
這起案件同樣有原型。
它改編自2020年爆發的首爾江南輔導班SAT作弊案。一名中間人在2014到2019年期間,利用美國SAT考試(相當於美國高考)在全球考場的時差,從先進行考試的國家獲取試題,然後販售給首爾江南區一名補習班老師。
這名老師在做出答案後,將答案以2000萬到5000萬韓元的高價售賣給學生家長。這些學生通過作弊,進入了美國各大常春藤名校。
相關文章:出遊最怕遇到嘅10大怪獸家長 狂爆金句都唔夠當冇事走咗去咁激氣
寬宥未成年罪犯的社會
《少年法庭》還大膽改編了在韓國掀起巨浪的N號房事件。
一群未成年人強暴少女並拍下視頻,以此要挾被害者援交。她的私密視頻也被販賣。
第一個法官認為罪犯年紀小、是初犯,更何況已經「道歉反省」,僅僅開庭三分鐘,就對他們從輕處罰。
但恰恰是因為輕鬆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他們意識到自己未成年的身份是犯罪最好的保護傘。即便繼續傷害他人,也不用付多大的代價。
於是這些被稱為孩子的魔鬼變本加厲,更多的女孩受害,她們一生都活在陰影之下。
沈法官接手這個案件後,憤怒地對前任說,「當他們第一次站上法庭時,你就應該告訴他們,因為他們的行為造成了一個家庭的支離破碎。那家人的生活被他們徹底毀了。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沒有人訓斥他們,讓他們明白事態有多嚴重。「
要知道現實中N號房主犯趙主彬,也只有25歲,遠比大家想象中年輕。開始犯罪時,才剛剛從學校畢業。
暴力毆打、逼迫援交、高空扔物、集體舞弊、飆車致人死亡.....未成年犯罪導致的後果,遠比我們想象中可怕。
大多數時候,受害的也是未成年人。
當孩子越來越早熟,他們甚至學會把保護自己的法律變成武器:多少歲可以犯多大的罪,怎樣裝可憐可以幫自己博取好感,厲害的律師可以用甚麼手段打贏官司。
這些都是社會「教」會他們的。
沈法官說得沒錯,「少年犯罪並不是單純的犯罪,而是環境使然。」
相關文章|阿仔2歲識睇英文書 4歲考5級樂器 港媽開心分享卻被指囂張曬命
「孩子還小」
近幾年,我們國家也有越來越多人關注着未成年人犯罪。嚴懲青少年犯罪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惡性事件的發生,讓人無法安心。
2019年的時候,大連發生了一起未成年殺人案。年僅14歲的初中男生,殺害了一名10歲的女孩。
犯案後,他強調自己「虛歲14」。
最後被抓捕歸案時,這個人臉上充滿淡定。
2016年,新東方教室姦殺案轟動一時。
被害人的母親為了討回公道,四處奔波,最終兇手因為未滿18歲,只被判了無期徒刑。
根據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在2020年發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4—2019)》,未成年犯罪在近三年來又有上升趨勢。
其中初高中生的犯罪比率越來越大,這也意味着,他們對法律已經有了基本的認知。
14歲、18歲,成為兩個重要的節點。
而每一位青少年罪犯的背後,不光有悲痛欲絕的受害者家屬,還有拼命為兒女開脱的兇手父母。
中國一直有種萬金油說法,叫「孩子還小」。
三四歲沒有禮貌是「孩子還小」,五六歲當街耍賴是「孩子還小」,七八歲破壞公物是「孩子還小」,十二三歲小偷小摸是「孩子還小」,十五六歲欺負同學是「孩子還小」,甚至二三十歲做了更嚴重的壞事,依然是「孩子還小」。
「孩子還小」背後,是不肯面對教育失敗的家長。
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少年法庭》提出的方案也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酗酒、無所事事的家長,如何能成為孩子的榜樣?習慣了走捷徑的家長,如何讓孩子知道舞弊是錯誤的?
不論是放任還是包庇,都會讓孩子走向錯誤的方向。
同時社會應當起到糾正和教化作用。法官要有使命感和信念,法律的制訂者要了解未成年人,輿論要保護受害者......孩子是一面鏡子,他們成長的健康與否倒映着社會的健康與否。
「少年們不是獨自長大的」,熊家長越少,熊孩子就會越少。《少年法庭》值得所有人都好好看看。
相關文章:華燈初上|子維那笑話甚麼意思?4個原因 家庭不整也養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