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或寵物離世 父母對小朋友解釋死亡忌講呢啲說話易致兒童焦慮
生老病死是人人的必經階段,但小朋友未必明白死亡的概念、青少年亦未必能接受生命中的巨變。專家表示,如果家長解釋得愈含糊,小朋友只會愈焦慮。因此,家長可以利用平日身邊見到的事物,慢慢向小朋友解釋,假如家中飼養寵物,亦可以提早為孩子做心理準備及參與其中。
死亡是生命中的不可抗力,不論是親人的離世,或是寵物死亡,也是不能控製的部分。很多父母為免孩子傷心,會避免孩子接觸死亡的場面、參與喪禮,避談離世親人的話題,甚至連「死」字也不敢提及,只含糊其詞說「已走咗」、「去咗好遠嘅地方」、「瞓咗唔會再醒」。
不過,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名譽講師田芳指,家長解釋的措詞愈含糊,小朋友會感受愈焦慮。他們會擔心「去咗好遠嘅地方」,父母每天上班會否不再回來?「瞓咗唔會再醒」,也可能因此害怕而不敢睡覺。
她建議直接向兒童說「死」,亦說明這是一個不能逆轉的情況,而且人或動物死了就不會有感覺和生理需要,即使被火化也不會感到痛,也不會因為沒有東西吃而感肚餓。而且,父母亦可以簡單解釋死亡的原因,例如是患了病,或是年紀大了,原因簡單便可。
🔼🔼🔼🔼劏房小朋友的成長環境致脊椎生長不好,有機構特意設計了相應的傢具:為劏房戶兒童特製傢俬料8月推出售約$1,200 2千基層家庭率先試用🔼🔼🔼🔼
讓「死去的人」成為生活的話題
田芳解說,無論成人或是兒童,面對「死亡」都有一貫的歷程:認知死亡、接受死亡、情緒反應、勾起回憶、心靈連繫、生活適應。
她分享遇過一些個案,家長看到小朋友在親人離世之後,貌似如常生活,也沒有特別的情緒反應,反問:「難道佢咁快已經唔記得呢個人?」田芳指,小朋友其實有他的方法面對巨變和哀傷,家長反而可以先面對自己的情緒,不用在孩子面對佯裝堅強,可以在小朋友面對傾吐思念,甚至可以哭出來抒發情緒,讓小朋友明白在不開心的時候,可以在父母面前發洩情緒和分享感受。
她建議,家長亦可以透過日常的小事讓小朋友明白,離去的親人並非忌諱的話題,讓這份思念融入生活之中。例如可以說:「呢碟餸係爺爺以前好鍾意食,你記唔記得呀?」再分享大家對親人的回憶。
生死教育可以從有認知開始
田芳表示,對兒童的生死教育不必等到有親人的切身經歷才開始,其實如性教育一樣,在小朋友有認知、有疑問的時候便可以開始解釋。例如,經過公園的時候,可以一片枯葉、一隻蝴蝶去解釋生命的終結。
假如家中有飼養寵物,一般寵物的生命都比人類短,寵物的離世是可以預料的事,亦可以提早讓小朋友有心理準備,寵物有天會離開世界。
雖然死亡令人感到無助,但家長亦可以灌輸小朋友在親人和寵物有生之年,我們可以多陪伴他們,或是讓自己和他們的身體健康,延長彼此相處的時間。一旦他們離世後,家長亦可以安排兒童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參與其中,例如參與喪禮,讓小朋友亦明白死亡已發生。事後,家長也可以和小朋友想一些方法悼念,如畫一些心意卡等,表達思念。
🔼🔼🔼🔼節日後收到大量禮物,可以考慮捐贈予有需要人士👉🏻👉🏻👉🏻👉🏻物資捐贈|5大機構回收玩具文具衣物 轉贈基層兒童分享快樂童年👈🏻👈🏻👈🏻👈🏻🔼🔼🔼🔼
家福會提供危機家庭支援計劃
家福會正提供危機家庭支援計劃,為面對危機的家庭提供即時的經濟援助及社會福利服務,協助家庭面對難關,重建正常家庭功能。危機包括遇上突發意外或家庭變故,如交通意外、工業意外、嚴重疾病、天災、火災等而導致家庭經濟支柱失去工作能力或死亡。機構除了提供緊急經濟援助,還提供心理輔導、哀傷輔導和義工探訪等服務。
服務熱線: 2772 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