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心理學家提醒家長注意孩子4個行為 可能是自殺警號

撰文:許珞珩
出版:更新:

在我們討論學童自殺之前,我們必須明白,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全球及本地的研究發現,自殺行為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受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要預防年輕人自殺,社會不同界別必須齊心協力,致力與年輕人建立聯繫,築起安全網,為他們提供支援。
【作者:臨床心理學家劉可欣博士】

跟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九月公佈最新自殺數據,2020年香港標準化自殺率估測為9.1(即每十萬人有9.1人自殺),是近九年新低。惟15歲或以下少年自殺率,由2019年的0.7,升至2020年的1.3,即每十萬人有1.3人自殺,升幅近一倍。15至24歲的女性自殺率,亦由2019年的4大幅升至2020年的6.1。

早於2016年,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2016)指出,學生的自殺行為是由多項互相影響的因 素造成,這些因素包括:精神健康問題、心理因素、家庭關係和適應問題、朋輩關係問題、學校適應問題及學業壓力。當然,近年疫情下停課影響學生社交,低年級及基層學生尤其嚴重;而移民潮下,年輕人須面臨離別朋友、更換老師等,易有壓力及情緒困擾。另外,社交媒體上被廣為流傳討論而產生的「傳染效應」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 🔼 🔼 🔼是否應該讓小朋友知道有關輕生的新聞?睇下專家樣講。👉🏻👉🏻👉🏻👉🏻多宗學生墮樓自縊 家長憂子女睇新聞受影響 心理學家建議咁👈🏻👈🏻👈🏻👈🏻🔼 🔼 🔼 🔼

按圖了解學生墮樓或自縊事件

一般來說,自殺者會有一些暗示的「求救行為」,家長及老師可多加留意。

1. 自傷行為:如做一些危險的行為、以利器自傷等的自殺傾向。

2. 把珍貴的東西送人:如果沒有理由的將一些珍而重之的玩具、模擬、獎牌或其他在他們眼中十分珍貴的物品送人的話,他們可能就是在傳送自殺訊息。

3. 生活習慣的改變:一般狀況是失眠、精神倦怠、食慾不振、離群和生活作息變差,都是我們需多留意的。

4. 提及求死的想法:討論他人的自殺方法,以及死後的世界,以暗示有求死想法或做自殺的計畫。家長及老師可以直接問「你想自殺嗎?」以了解他們痛關自殺的想法、企圖及計劃等問題; 越了解當事人的情況,越能協助預防行為的發生。

當家長或老師遇到情緒低落的學童時,可以

1. 傾聽與適度的回應

請先不要向他們宣揚「比你慘的人很多,你應該感恩自己現有的東西」的道理,這些評論只會雪上加霜,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痛不被重視。另外,處於沮喪狀態的人,最需要的是別人聆聽他的痛,並且能夠懂他的痛。當你傾聽時,別急於給予任何建議或引導,重要的是允許他們表達感緒,並接納他們的情緒;先讓他們覺得你是可以信任的人,他們才會願意聆聽你的意見。

2. 不要以自己的準則定抱怨或煩惱的輕重

認真地看待每個抱怨或煩惱,並且正視他們的感受。 或許他們遇到的問題在你眼中是「小事一宗」,但是事情的大小及所牽動的情緒是主觀的,對你而言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可能是重大的打擊及傷痛。你可以先試著從他們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為何感到如此痛苦。理解他們的痛苦,並不代表同意他的觀點。因為自殺者的認知會因情緒影響而變得歪曲,而有「絕對化」,例如「我做任何事都不會成功」;或「概括化」,「因為我成績差,別人都不願跟我做朋友」的情況。因此,我們並不需要同意這些悲觀的看法,但先去理解他們的痛苦。

求助機構和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2222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撒瑪利亞會熱線︰28960000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2255

生命熱線:23820000

利民會《即時通》:35122626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香港催眠輔導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劉可欣博士

開學至今不足兩個月已發生七宗學生墮樓及自縊事件,情況令人擔憂👉🏻👉🏻👉🏻👉🏻開學累計7宗學童墮樓自縊事件 社工建議家長要注意子女3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