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學生需增強溝通能力 新常態下老師教學信心增至8成

撰文:鄧煥儀
出版:更新:

疫情為教育界帶來新常態,電子學習成為師生的日常。有出版社向近400位幼稚園及中小學老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老師對數碼轉型所帶來的教學挑戰態度正面,另逾7成認為學生有足夠能力應對未來教學。
(攝影:龔嘉盛)

+2

疫情加速數碼教學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於2021年9月期間,進行以「未來教學:老師與學生準備好了沒有?」為題的問卷調查,透過網上問卷形式,訪問接近400位幼稚園及中小學老師。

受訪老師表示,使用數碼工具及科技教學的次數,由疫情期間(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平均每星期3.2次,上升至本學年的每星期5.5次,而採用課室教學及遙距教學的比例,亦由疫情前的「九一之比」增為「三七之比」,顯示數碼混合教學的應用已是大勢所趨。

近四份之三受訪老師(73%)認為,他們已準備好面對未來教學帶來的挑戰;然而,他們預計整體教育界需平均2.8年方能準備就緒,當中數理科老師較語文科老師信心較大。

教學信心增 盼減工作量

調查結果亦顯示,本地教育已進入「後疫情時代」,老師對在新常態下教學的信心,由59%增至80%。同時,他們亦反映在教學上得到的支援較疫情之初大有改善,評分由48%增至64%。

🔼🔼🔼🔼香港多間學校的IB成績也相當突出,其中4間的成績更排列全球10大👉🏻👉🏻👉🏻👉🏻2021全球IB成績最佳100學校排名 香港19校上榜 有4校更排首十位👈🏻👈🏻👈🏻👈🏻🔼🔼🔼🔼

近8成受訪老師(79%)認為減輕工作量,可助騰出時間鑽研新教學方法、試用教學科技或工具和多與同儕交流,有助他們為未來教學做好準備。他們亦希望得到的支援,由基本層面變得更長遠、更具前瞻性,包括希望出版社提供更多數碼教學資源(84%),以及校方可在校內另闢人手,輔助老師尋找適合的教學資源(67%)。

學生宜加強溝通能力

儘管受訪老師表示在「後疫情時代」,數碼工具的應用由疫情期間的76%下降至62%,但仍然傾向較多使用數碼科技,並認為引入不同教學模式或工具,有助令教學內容更多元,以及收集和分析數據,以跟進和評估學生表現。

同時,超過三份之二老師(71%)認為學生有足夠能力面對未來教學,惟學生需掌握各種軟技巧,以應對未來學習甚至工作需要,特別是溝通能力(75%)、分析能力(68%)、靈活思考(68%)、適應能力(67%)、協作能力及團隊精神 (67%)。

體會網課好處

大光德萃書院21世紀學習設計統籌梁靜巒老師分享,於疫情期間主力任教英文科,停課初期進行網課,有感學生「覺得自己放假」,後來得悉他們大多缺乏自學能力,需及時調整授課技巧。

資深中學教師、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主席黃健威表示,在疫情衝擊下,老師比以往更常反思教學方法,加上老師間的交流更見頻密,令整體教學有所進步,同時亦逐漸體會到網課帶來的好處。

🔼🔼🔼🔼5歲的陳皮希望可以外地旅行和學習,他拍賣自己的畫作來籌備旅費👉🏻👉🏻👉🏻👉🏻5歲男孩自發網上舉辦畫作拍賣 5種語言宣傳祈籌旅費研究動物👈🏻👈🏻👈🏻👈🏻🔼🔼🔼🔼

5歲的陳皮希望透過拍賣畫作籌旅費。(陳皮下廚FB圖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