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媽媽超市購物留意 調查證大包不一定抵買包裝方便更貴
消委會今日(15日)發表超市貨品價格調查報告,發現計量單位不一,令消費者難以直接格價。而普遍的想法當然是「買得多慳得多」,但事實上也有不少例外的情況,例如細包裝做減價促銷,又或者同一份量產品,但包裝更精緻、方便,從而令到「買得多慳得多」的想法不成立。
按圖即睇細包裝較大包裝貨品便宜例子:
大包唔一定「抵買」
消費者委員會收集4間大型連鎖超市共12類預先包裝食品的價格資料,以貨品淨重或淨容量計算其單位價格(單價;unit price),從而揭示其「真實」價格,發現某些大包裝的貨品單價不一定較小包裝的便宜,原箱貨品的單價原來可以較單件購買的貨品昂貴。
包裝方便會拉高價格
同一貨品即使淨重量相同,亦可因包裝方式不同,單價差異可超逾4成至6成。以 2 款「 桂 格 」燕 麥 片(即食/快熟)為 例 ,800克罐裝和800克袋裝比較之下,罐裝燕麥片的單價更高。同樣地,包裝更方便日常使用也會拉高物品單價,以「黑白全脂淡奶」1款156毫升的12杯裝(每杯13毫升)與160毫升的罐裝比較,前者不但總量更少,而且單價亦更貴。
按圖即睇同類貨品不同包裝價格差異:
超市標示單位不一致
消委會是次調查亦觀察到有部分同類貨品在包裝上標示兩種不同淨重量或容量資料,以「享氏蕃茄汁」為例,其大樽裝淨重量分別為24安士及20安士,調查中的四間超市中,只有一間超市會轉化為「克」作標示外,其餘三間超市只以「安士」標示淨重量。
按圖即睇消委會調查總結:
善用網站格價 倡以統一單位標價
調查顯示,消費者若純以貨品展示價格而判斷價格高低,並非完全準確,所以消委會建議超市除標示貨品價格外,應參考海外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規及經驗,加入以單價展示貨品售價。
消費者亦建議,大型超市可起帶頭示範作用,在價錢牌上提供以統一單位計算的單位價格(例如每100克或每100毫升)資料,待有成效再應用到其他計量單位的貨品,讓消費者更容易掌握和比較不同貨品及不同零售店的售價。
此外,消費者可參考消委會的「網上價格一覽通」(https://online-pricewatch.consumer.org.hk/opw/),每日更新及比較6大超市逾2,200款熱門貨品的價格。當中設有單位價格、最大差價、跌價貨品等功能,亦會因應每件貨品過去3個月內的價格變動,提供最近30日、60日及90日的最低價格趨勢,讓消費者毋須親身到超市,都能緊貼貨品價格的走勢。
相關文章:消委會│超市鮮貨計量單位不一 單價差異達86% 媽媽可用1招格價
按圖即睇鮮貨食品價格比拼:
按圖即睇消委會調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