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專輯】照顧早產兒學問多 父母盼增專業支援

撰文:黃慧雯
出版:更新:

迎接新生命降臨,父母感覺既奇妙又緊張,但若BB「搶閘出世」成早產兒,卻會令父母憂心忡忡。其實根據世衛的統計(註),全球每10個初生嬰兒便有一個是早產兒,而近年數字亦有上升趨勢。黎太的兒子和吳太的一對孖仔都是早產兒,她們在毫無心理準備下迎接BB的來臨,不僅打亂計劃,弄得手忙腳亂,因早產而引發的健康問題,令她們非常擔心。兩位媽媽對於早產都感到無助,身邊缺乏相關的專業資訊,幸好有丈夫和家人在旁陪伴,那段艱難的時間才能撐過去。現在看到兒子由出生時不足4磅的細小身軀,到今日已是健康活潑的孩子,發展更追趕至同齡兒童,她們都覺得一切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註: 世界衛生組織早產實況報導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63/zh/)

因早產而內疚

黎太在懷孕34周時誕下兒子謙謙,她回憶道:「記得當日早上才到健康院檢查,還預約了下次產前檢查,怎知當晚突然穿羊水,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下就被送進產房催生了。」兒子出生時只有3磅多,因體重過輕被送往加護病房照顧。黎生說:「囝囝初出世時皮膚皺得像老人般,連舉起小手的氣力也沒有,靜靜地躺在保溫箱裡,只能用盡全身氣力去呼吸,他很努力去生存。看到他瘦弱的手腳插滿了吊針,我一個大男人也忍不住流淚。」

黎生及太太也覺得早產突如其來,令他們感到無助,幸得身邊人支持才能撐過去。

黎太因在家坐月,不能去醫院探望兒子,只能靠丈夫拍的相片以解思念之情。「當時的情緒很負面,特別是看到囝囝的手腳插滿吊針,又瘀又黑,真的很心痛,但我當媽媽的卻什麼也做不到。那段時間只懂自責為何會令囝囝早產,那份內疚感令自己未能好好休息。」

黎太說丈夫的一番話令她想通了。「記得有一次在在保溫箱內換片時,囝囝第一次用小手用力捉緊我的手指,就像告訴我他也在努力,那一瞬間是很感動的!所以我回去鼓勵太太也要努力,養好身體,待囝囝出院時可以好好照顧他。」留院三星期後,兒子終於能回家。

出生時只有3 磅多、身體瘦弱的謙謙,今日已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男孩。

欠缺支援感無助

回家之後才是真正育兒的開始。兒子在醫院時,黎生已積極跟著醫護助理學餵奶換片,怕回家不懂照顧。

因為早產關係,兒子1歲前的發展稍為落後,當知道同日出世的寶寶已懂得爬行、出牙,心底還是擔心囝囝會落後於人,有任何問題又會聯想到跟早產有關。黎太覺得早產兒父母其實也很徬徨,一來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二來坊間也沒有甚麼相關的專業資訊,一切只能靠自己上網或在一些家長群組詢問,而家人亦比較傳統,只信服醫生、護士的說話,所以照顧孩子時難免會有心理壓力。幸好,現在19個月大的謙謙活潑好動,已跟同齡孩子相若,爸爸黎生形容他是「起步慢、學得快」的孩子。

同樣是早產的吳太在懷孕約29周時因穿水要留院待產,撐了3周後孖仔在32周出世。吳太先後誕下大孖及細孖,當第一眼看到BB時嚇了一跳:「兩個仔竟然一個黑色一個白色!因為哥哥在胎中被弟弟搶血,以至出生時不夠血,全身蒼白,相反弟弟卻因充血而全身發黑。」吳生緊接說:「當時好大陣仗,整個產房有近30名醫護人員準備就緒,他們分成兩隊,各負責一個BB。醫院還暫停兩部電梯作準備,待BB一出世便立即推上NICU(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

因早產關係,兩兄弟留院一段時間。弟弟情況比較好,十天後就可以回家;但哥哥因出世缺鐵的問題影響,加上肺部發展未成熟,呼吸不順,要留醫近三星期。吳太說:「這段日子寢食難安,很怕電話響,擔心醫院打來說哥哥有什麼事。幸好當時在NICU也認識了一些家長,大家互相交流,感覺多一點心靈上的支持。」最後哥哥也可以健康出院。

照顧一對早產兒,吳太當初都感到徬徨,幸有丈夫互相扶持,盡心盡力照顧他們。

追上了生長線的喜悅

照顧早產兒要有一定的耐性,加上是雙胞胎,就更大挑戰。吳生為了幫輕太太,努力學習照顧兩兄弟,沖涼換片一腳踢,吳太亦努力為一對孖仔埋身餵母乳,希望將最好的給他們。在兩夫婦悉心照料下,現時哥哥文濠及弟弟文滔已歲半了。「他們早期的發展的確比同齡落後,較遲才識爬,出牙也較慢。但母嬰健康院的姑娘鼓勵我們不要心急,一定會遲的。所以我們也順其自然,常常在意反而更辛苦。」話雖如此,作為父母又怎會不緊張。最近的健康檢查,孖仔的發展終於追上同齡的生長線了,吳生興奮地說:「原來能夠趕上生長線是如此開心!終於追到了!」追上生長線對早產兒父母來說是一個鼓勵,肯定了他們與孩子的共同努力。回想孩子在NICU的日子,吳生、吳太覺得一對孖仔能健康成長已很滿足。

早產的大孖文濠(右)及弟弟文滔(左)出生時因健康問題令父母非常擔憂,現年歲半的小兄弟現在已健康成長。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提醒早產兒家長不用跟其他人作比較,只要孩子能跟上自己的生長發展就可以。

步伐不一樣都可以健康成長

兩對父母早前參加了一個有關早產專題講座,主辦方美贊臣邀請了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及言語治療師李珮鍶講解有關早產兒的健康及語言發展問題。陳醫生指本港約7.6%嬰兒為早產嬰,一般在37周前出生的嬰兒視為早產,分為極早(28周以前)、 早期(28-32周前)及輕度(32-37周前)。早產兒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後遺症,例如肺部發育不良、腦出血、視力問題或免疫力差引起感染等,亦有較高機會出現發展遲緩、學習或行為問題。但父母只要密切留意發展進度,定時作檢查,早產兒也會追上足月寶寶,健康成長。他亦提醒家長,無論是身高體重或行為認知的發展,都應以「矯正年齡」評估發展進度,並參考孩子各自的生長曲線,不用跟其他人作比較。

言語治療師李珮鍶在講座當日為早產兒的家長提供一些言語訓練的技巧,讓家長在家與孩子練習。

多訓練早產兒的口肌張力

另外,言語治療師李珮鍶指出,早產兒在兩歲前的整體發展或會稍為落後,例如口部肌肉張力及協調不夠靈活、語句組織較弱。除了語言理解和表達外,父母也可多留意一些溝通障礙的先兆,如:眼神接觸不足、對溝通不感興趣及遊戲能力較弱等,才能正確評估孩子的學習發展。
 
在場不少父母表示孩子遇到學習問題,李珮鍶建議一些言語訓練的技巧給家有年幼寶寶的家長,如:給予簡單指令、面對面的互動、誇張的說話嘴形有助寶寶模仿說話。而對已會表達簡單字詞的孩子,家長可以運用擴充句子的方式,例如由「波波」延長至「玩波波」,進一步至「俊俊玩波波」,教導孩子更完整表達意思。此外,家長亦可善用小工具如用飲管吮水、吹波波等,以提升孩子嘴唇的力量和靈活度。只要口肌張力增強,餵食、流口水及發音等問題都可以逐步改善。

這些專業資訊和實用貼士對父母有很大的幫助。黎生認為坊間較為缺乏照顧早產兒的資訊及情緒支援:「網上資料難分真偽,朋友圈中的新手爸媽又未必明白我們的需要,亦未能深入交流,分擔壓力。聽到醫生講解才知道早產並不罕見,而34周出生已不算是嚴重情況。專業醫護人員分享有關早產資訊,能令我跟家人講解或照顧囝囝時,會更有信心。」

專業顧問助早產兒父母

不少父母期盼寶寶出院,但回家後又是另一個挑戰。美贊臣專業健康顧問吳悅鳴 (Hebe) 常收到父母查詢育兒資訊,她曾任職醫院育嬰室護士,有不少照顧初生嬰兒的經驗,也曾遇到不少感到無助的早產兒父母。「很多時候,父母對於接BB回家是又喜又驚的。喜的當然是BB能健康出院;驚的是怕沒有護士在旁支援,若遇上照顧問題便會感到徬徨無助。」Hebe覺得現在成為健康顧問是將那份護士使命延續下去,用另一個方法作父母的支援,當父母遇上日常育兒問題來電查詢,她可以好好地詳細解答。

健康顧問Hebe 指美贊臣亦剛推出「早產寶寶」成長手冊,希望為早產兒父母提供一些實用的照顧貼士。如有興趣,可瀏覽 http://www.meadjohnson.com.hk/Premature-Baby-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