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子女步入青春期關係變差 爸爸宜預先做2件事 |招雋寧

撰文:招雋寧
出版:更新:

「青春期?我個女都係小三啫,未到住……」
暴風期前夕,爸爸其實需要做好準備。以至有一天當孩子選擇走上他自己的路時,你仍能獲得邀請,跟在他的後面開開眼界。

爸爸要預先做的2件事:

+5

七、八歲做準備 減控暴風帶來的傷害

我的孩子不過是七、八歲,仍很純真,為何需要關注青春期呢?

暴風來到前,要修好籬笆,保護門窗。因為孩子到了十歲左右就會步入青春期(女孩最早約在七歲時開始)。那時他們渴望自主,並且是基本的成長需要。

爸爸(和媽媽)與孩子自少培養出一種相處的默契,這默契包括了爸媽怎樣管控子女。

子女未必意會到,為何自己愈趨堅持自己的主見,想與爸媽保持距離,想獲得信任,想有更對等的話事權……如果連爸媽都沒意識到,繼續維持以往的默契,親子衝突將會愈演愈烈。

爸爸想減少親子關係的張力,可預早為自己、太太和孩子做好準備。

促進自主的成長 爸爸要認可孩子的決定

美國心理學家Niyantri Ravindran和研究家庭關係的團隊在2020年,發表了一項青少年與父母衝突的研究。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實驗場景,讓爸媽和孩子討論生活上的衝突。研究人員觀察當子女在表達主見時,爸媽會造就孩子的自主,還是否定、無視孩子的想法呢?

成就孩子自主的爸爸,傾向尊重和認可孩子的獨立自主。

他鼓勵子女表達自己的意見,認同為他們的想法是有價值的,能夠認出孩子的感受。當意見不同時,這些爸爸能夠與孩子理性地討論,共同尋找解決辦法。

青少年的自主感獲得合適培養,有自信和能力提出另一種意見,甚至能冷靜地按自己的立場說服父母,並且更加會積極地解決衝突和困境。

相反的情況是爸爸採取「我說了算」的態度,只按自己考慮事情的出發點,近乎沒有討論餘地的下決定。孩子失去參與做決定的機會,被要求跟隨某種思考方式,即使爸爸的動機是為了孩子的好處,都是未有對應孩子成長的基本需要。

青少年的自主成長 爸爸有無可取代的角色

Ravindran團隊發現,爸爸充份支援孩子的自主成長,促進了青少年的自主感、掌握自我的能力感。

學者只在爸爸身上發現這獨特的效應;媽媽同類的做法,沒有換來同樣的效果。為何會這樣?

Ravindran接著解釋,母子的關係卻往往比較親密,隨著子女自主的成長,發生衝突的可能更大。再者,媽媽傾向期待子女依賴自己,這會使母職更傾向管控。青少年要從媽媽身上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個體,矛盾更多。

另一邊廂,爸爸與子女的關係距離,與媽媽相比更遠,這樣的關係使爸爸更能鼓勵孩子的獨立自主和決斷力。

爸爸擔起兩個主要任務 助太太和子女適應轉變

一眾科學家在20多年來所累積的證據,與這次研究的結果相符,說明了一件事:爸爸對於青少年自主成長有獨特的貢獻。

這也意味當孩子還在七、八歲,亦即小二、三的階段,爸爸就已經有兩個主要任務:

一、除了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迎接孩子的轉變之外,同時也與太太一起做準備。「你有注意到阿仔最近想要多點自己的空間嗎?」,常與太太溝通,讓她管理自己照顧的風格和期望。夫妻步伐一致,能為孩子釋出更多成長的空間和信任。

二、我們都知道孩子需要機會練習,才懂得好好地下決定。爸爸需要再早一步,思考如何助子女為自己作出安全和明智的決定。趁著子女漸長,不妨安排更多機會讓孩子與你一起做決定,甚至讓他為你做決定。他日子女渴望自主的日子來臨,爸媽就更有信心,以認可和信任的態度,代替管控。

參考文獻:

Ravindran, N., Hu, Y., McElwain, N.L., Telzer, E.H. (2020). Dynamics of mother-adolescent and father-adolescent autonomy and control during a conflict discussion task.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4(3), 312-321. doi: 10.1037/fam0000588.

作者:招雋寧(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作者組織網站:http://www.familyvalue.org.hk/rd.html

全職爸爸,認為世上沒有爸爸是兼職的。好奇心重,鍾意研究爸爸角色,希望有日搵到傳說中的父能量。每天在好爸爸中心上班,並負責管理一個研究父職的「實驗室」。

相關文章:爸爸既要陪玩也要識玩 跟子女玩樂必要知的5個實用貼士|招雋寧

按圖即睇爸爸陪玩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