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機聽孩子把話說完就是聆聽?真正的聆聽應是…|Natalie Yim

撰文:Natalie Yim
出版:更新:

我們每天聽進各樣的聲音:街上的交通聲,會議裡同事的發言,家中孩子的吱吱喳喳……但其實我們有沒有真的把小孩的話聽進去?又有多少家長以為,只要放下手機,等孩子把話講完,就等於聆聽?原來,真正的聆聽還包含理解和扶持,而且能增進親子關係。說來容易,實際上如何做到?我們可以借用心理輔導的基本技巧——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去傾聽小朋友的心聲。

+2

與小朋友並排而坐、保持眼神接觸、注意聲線、運用適當的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這些是積極聆聽的「表面功夫」,與子女對答時,我們還可以用上鼓勵提示(encourager),改述(paraphrasing)和總結(summarizing)。

現以小寶的一段話,解釋如何運用以上技巧:「剛才數學科小測,我已經做好了,旁邊玲玲在轉筆,我看著她的筆……老師居然罵我作弊,可是我真的沒有看她的答案,而且玲玲的數學成績根本不比我好,我才不用抄她呢……」

(1) 鼓勵提示

鼓勵提示可以是言語,也可以是非言語的表達,作用是鼓勵孩子繼續講下去。例如:「嗯」,點頭,微笑,或重覆關鍵詞/短句「小測」,「你看著她的筆」,「你沒有看她的答案」。

(2) 改述

改述是大人用自己的詞語,簡要地重新敘述孩子的話,讓孩子知道有人明白他們,他們因此願意打開心窗、與家長傾訴。例如:「你一早完成小測,放空一下,老師卻誤以為你偷看玲玲的答案。我這樣說對不對?」

(3) 總結

總結和改述差不多,通常長一點,而且會指出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例如:「你覺得老師不明白你,這讓你感到不忿,而且你認為自己的成績較好,罵你抄玲玲實在是沒道理。是這樣嗎?」

運用積極聆聽,不只單向地對孩子有用,對大人來說,它開啟了大腦的執行能力(executive brain function),於是增強理解、重組、決策能力。畢竟聆聽,不只聽,還需要回應,是有來有往的,這些技巧正正使我們頭腦更清晰、更有效地回應。另外,當我們指出小朋友的情緒和感受時,我們便實實在在地踏在子女的位置,展現了同理心。這能夠提升小孩對家長的信任,以及增進彼此感情。

作者簡介:

Natalie Yim 為資深英語教師及《童理心》會董,語言學畢業,掌握語言的微妙,後修讀心理學,了解行為動機,故善於解讀小孩的說話與舉動,相信親子關係是教養的基礎:理解應比責備快,解決問題應比懲罰落力。

相關文章:想小朋友閱讀能力好有學習動力 父母千萬別做這件事|Natalie Yi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