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遇困難 父母立即幫手會影響自理能力嗎?|譚鴻昌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暑假過去,新學期再次到來,小朋友同家長再次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不論在學習或日常生活中,每當小朋友面對困難挑戰時,父母對於應否出手幫助都經歷到「十五十六」。如果不出手,會擔心小朋友不能克服困難;如果出手,又怕介入太多影響小朋友的自理、自決能力。不論學者及民間對於這道「人生交叉點」抱持不同的看法。
【編者按:作者為註冊社工譚鴻昌】

(GettyImage)

根據前蘇聯心理學家Lev Vygotsky的研究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兒童發展理論:潛在發展區間(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他認為小朋友在學習上劃分為「實際發展區」及「潛在發展區」。

「實際發展區」是小朋友在未得到幫助下所能展現的能力;「潛在發展區」則指小朋友在經過他人的協助下可以完成的目標。此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潛在發展區間」(ZPD)。

小朋友經由家長或比較有能力的同輩(More Knowledgeable Others)在「潛在發展區間」透過引導就能激發小朋友的潛能。所謂的潛能是指小朋友現在未能做到的項目,經由引導,往後就能自行完成。隨著成長,小朋友透過家長引導發展潛能,所學到的技能就會愈來愈多。

親子伴讀。(GettyImage)

例如時下流行的親子伴讀亦是一種引導小朋友獨立閱讀的方法。剛開始時家長與小朋友一起閱讀,由家長主導;逐漸放手讓小朋友主導伴讀,或者挑選較深的讀物;最後則讓小朋友自行完成閱讀。久而久之,小朋友就會將此能力內化,將實際發展水平提升。

但家長並非在小朋友能獨自完成目標後就可以放手不管。家長仍然需要觀察小朋友的感受及表現,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協助。

作者:譚鴻昌(註冊社工及認證家長教練)

作者機構網站:https://www.dadsnetworkhk.org/

從事社福工作十餘年,有感香港社會對爸爸的服務及支援不足,故加入DADs Network工作,分享父職教養心得,及組織香港的爸爸、推動積極父職運動(Active Fathering)。

相關文章:專注力分5種 2個遊戲讓小朋友更懂「專心」|譚鴻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