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積極面對逆境 4個方法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Natalie Yim

撰文:Natalie Yim
出版:更新:

自我形象,自我價值,自尊,自信等等一系列概念,在心理學裡區分得非常仔細,每一項均對小孩的成長過程,乃至日後的人際關係、個人成就、心靈健康有影響,確實值得關注。其中,「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較少被提及,但假如藉提升子女的自我效能,去提升他們的表現,其實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可見的成效。

+4

「自我效能」由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它指人們對自身能力的信念,這等於問自己:「我有能力完成這件事嗎?」。自我效能較高的人,面對逆境時會加倍努力;而自我效能較低的人,遇到同樣情況則會鬆懈起來。

另外,班杜拉表示,「自我效能」這種信念來自比較,尤其和朋輩或與自己相似的人比較。如果問家長,該不該拿自己的子女與別的孩子比較?相信雖然大部份家長會投反對票,不過有時候又會忍不住把小孩比較起來。其實用得其法,比較亦有正面作用。

班杜拉列出四種提升自我效能的方法:

(1) 成功經驗(Enactive mastery)

家長可以提醒孩子,孩子他們過往的成功經驗,藉以讓他們有動力完成該件事情。例如,小寶即將參加烹飪比賽,他很擔心自己會把蛋糕搞砸。如果此時家長提醒他,之前他練習過幾次都成功,他就會比較有把握再次把蛋糕造好。

(2) 觀察及模仿別人(Vicarious modeling)

這是類似「假如他能夠做到,我一樣可以」,不過家長在選擇比較對象時要小心,應該挑選與你子女能力和資質相近的對象,而且要引導小朋友想像對方是如何通往成功。例如,小寶學羽毛球,可是他怎麼也不能成功發球。如果家長能夠找到一位與小寶體形和力量差不多的小朋友,就可以請小寶觀察及模仿對方如何透過練習,一步步把球發好。

請留意,把小孩與太優秀(尤其天資優秀)的對象比較,會打垮孩子,使他們失去動力。反之,引導小朋友觀察及模仿跟他們差不多的對象,小朋友則較易接受對方為學習對象。

(3) 說服(Verbal persuasion)

在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時,家長可以講一些鼓勵和肯定孩子能力的說話。

(4) 精神刺激(Arousal)

新鮮或興奮的事能令小朋友精神抖擻,他們自然更投入、表現得更好。例如,在小寶參加籃球比賽的早上,家長可以帶他到那間,他很久之前就希望去的餐廳吃早餐,振奮一下他,讓他精神抖擻地打球。

作者簡介:

Natalie Yim 為資深英語教師及《童理心》會董,語言學畢業,掌握語言的微妙,後修讀心理學,了解行為動機,故善於解讀小孩的說話與舉動,相信親子關係是教養的基礎:理解應比責備快,解決問題應比懲罰落力。

相關文章:2個實用對策 助小朋友學懂面對挫折克服困難|Natalie Yim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