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首創APP為SEN學童度身評估訓練內容 家長:復課前不退步
受新型肺炎(COVID-19)的疫情影響,學校和絕大部分的幼兒中心均已停課,至今已經3個月。4歲半的晞蕾屬於發展遲緩,原本正在政府轄下的早期訓練教育中心上課,現時亦已停課。
晞蕾媽媽發現女兒的情況比停課前已有所退步,幸而剛好有教育機構邀請她們使用全港首個「行為治療遙距學習應用程式」(App),讓媽媽在專業的行為治療師指導下,也能在家為女兒提供適切的訓練。
攝影:王淑君、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受疫情影響,學校和教育中心仍然停課,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小朋友亦因此暫停了原有的訓練和課程。兒科醫生陳欣永說:「例如有自閉症的小朋友會不懂得與人有眼神接觸,不懂溝通;ADHD(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則會坐不定。透過行為治療可以改善他們的情況,但不是教一次就學識,而是需要重複地訓練。」而停課期間,SEN小朋友的訓練卻中止了。
教育機構貝智教育中心一直為SEN幼童提供行為治療的課程,同受疫情影響已停課。該中心在去年11月和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合作,希望活用營運6年的數據、3000多份的教案融入A.I.科技製作為App,讓家長平日也能得到專業的意見,並在家和小朋友持續訓練,改善發展的情況。「SEN孩子的發展好似流水線一樣,持續及有效的訓練是有機會令他們追上同齡的發展。」陳醫生解釋說。
但是在疫情之下,SEN學童在家訓練的需求大增,結果App提出推出,希望家長和學童均能受惠,晞蕾就是其中之一。晞蕾各方面的發展遲緩約2年,她的媽媽透露,女兒的學校每星期亦有提供每周2次的線上課程,但家中上課也不容易,例如2歲半的妹妹會搶答老師的提問,令人非常無奈。而在入讀現時學校之前,她曾透過健康院成為貝智教育機構的學生,剛巧她在苦無對策的時候,就被邀嘗試使用新研發的App「行為治療遙距學習應用程式」。
18人專業團隊支援
貝智人工智能首席執行官黃俊文(Victor)表示,現時的支援團隊有18人,能提供的教案逾100個,涵蓋不同的訓練範疇,適合自閉症、專注力不足、發展遲緩等需要行為治療的2至6歲學童。治療師先會為小朋友做一次評估,貝智亦會向家長提供相應的器材和教具,家長每天會在App中看到當日治療師安排的訓練內容,亦有示範的短片和為小朋友表現的評分機制。小朋友的表現會被鏡頭拍下,所有的數據亦會得到治療師的分析,然後制訂翌日的內容。
例如晞蕾的小肌肉和數字認讀的能力較弱,治療師則安排了一些運用衣夾、積木的訓練遊戲,以及提供認讀字卡給她,讓媽媽留在家中也能持續以遊戲的方式和她進行訓練。每天的內容大約有10至12個遊戲,無論做到或做不到,也需要讓媽媽評分,以評估晞蕾的狀況。每周媽媽亦需和治療師視像通訊,分享和討論訓練的情況。
「頭2日晞蕾狀態很不錯,因為覺得媽媽要和她玩,但之後新鮮感減退,開始扭計而不想做。」晞蕾媽媽也把情況告訴了治療師,治療師立即提供專業的意見和應對的方法:「原本我很『腍善』,她一扭計我就放棄,治療師就教我試試更換遊戲的用具、轉換遊戲的次序等等。如果她做完,我又可以獎勵她做最喜歡的剪紙,來延長她的專注力。扭計的話,我又可以試試捉她手仔一齊做、給予清晰的指示,而不是放棄。」
晞蕾媽媽覺得,這段訓練的時間反而成為了她和女兒的優質親子時間,不需使用「電子奶嘴」來讓她打發時間,更加能令晞蕾在復課的時候也可以立即跟上之前的進度,不會因為停課而退步。
將加入更多教案 即將推出市面
Victor表示,此App因為疫情關係而提早推出,因此未做完之前構思的3000教案,並用A.I.分析數據。機構和應科院會持續更新程式,令團隊能運用科技幫助到更多需要的家長和學童。
現時程式只提供予貝智教育中心的舊生,Victor解釋是因為在開始使用程式前,治療師必須當面評估小朋友的進度,這是不能取替的程序。因此,日後推出市面後,使用程式的學童亦必須先由行為治療師進行評估。而目前仍在疫情停課階段,故只能推出予中心已有評估資料的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