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執屋】打掃家居揚塵PM2.5到處飛 用吸塵機情況更差
肉眼看不見的危機最容易令人忽略,早前有家長投訴,政府在清理受催淚彈污染的地方時使用高壓水槍,令化學微粒揚起,影響更廣的範圍,是「好心做壞事」。同一道理,原來我們日常在清潔家居時,也會揚起塵埃,會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物質增加近6倍,令屋內空氣污染指數直達等同「嚴重」,到底「大執屋」時應如何清理才可把影響減到最少?
打掃令PM2.5微粒到處飛 打掃後90分鐘才沉降
空氣中的顆粒大小分為PM10與PM2.5,人體呼吸系統可阻絕直徑大於10µm之微粒,直徑小於10µm之微粒則有機會進入肺部,到達肺泡區;直徑小於2.5µm更有75%會進入肺部深處。目前,PM2.5沒有一個安全值,意思即是任何濃度的PM2.5都會對人體有害!
台灣輔仁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副院長林瑜雯帶領研究團隊,針對日常行為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物質之狀況進行研究發現,日常打掃工作居然會使得室內揚塵量大增,懸浮微物濃度增加,更遑論「大執屋」的情況會更甚,實驗更使用近年十分熱門的掃地機器人進行打掃除塵,發現揚塵竟會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物質增加近6倍;而使用傳統吸塵器時,後方氣旋揚塵濃度更高達13倍,造成室內PM2.5的濃度甚至可高達54.5 - 150.4微克每立方米,而香港普遍居住環境比台灣小而且雜物多,相信濃度會更加驚人。
至於上述的數字是甚麼概念?用香港標準來說,PM2.5的24小時平均標準為75微克,但其實香港的標準是十分「寬鬆」,世衛的最安全標準為24小時平均濃度為25微克或更低,當然我們不會打掃24小時,但這數小時的打掃已足夠影響健康!因為空氣中的微粒在室內無空氣擾動情況下,至少約90分鐘後才會穩定沉降,因此身高較矮的小朋友將會吸入更多。而一家人在打掃前後所吸入的PM2.5微粒很可能已經會導致超過24小時平均值。
打掃戴口罩更安全
縱使吸塵機會揚起塵埃是不爭之事實,但家居有多少濃度的PM2.5則難以定奪,早在2017年間,思匯政策研究所與城大公布使用新研發的感應器來量度個人暴露於空氣污染物的情況,記錄地點包括家居、辦公室等。結果發現,家居測量到的PM2.5懸浮粒子含量明顯高於辦公室,甚至略高於交通工具,可見情況遠比大家想像中嚴重。
在日常大家比較容易購買到的一般外科口罩,根據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測試結果,只能防到約30%-70%的PM2.5微粒;而N95口罩則能到達95%以上,因此在大掃除期間,不妨為自己及家人準備一個N95或其他能有效防止PM2.5微粒的口罩!
盡量帶小朋友回避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亦指出,打掃時揚起的塵蟎會充斥屋內,最常見的反應是打噴嚏、眼鼻痕癢,同時這些致敏原會令小朋友的過敏疾病惡化,例如鼻敏感、氣管敏感等。而打掃時最好做法是帶小朋友外出,完成後要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待室內空氣情況較為理想時才帶小朋友回屋內。
參考資料:台研究:用掃地機器人…室內「空污濃度飆6倍」、思匯政策研究所與香港城市大學《新一代感應器監測個人在香港暴露於PM2.5環境報告》、香港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