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生完之後周身唔舒服點算好?一文解答你多種產後問題
編按:不少媽媽產後都會出現多種不適,下文作者便地列出多種媽媽會遇到的問題,並詳細分析了其成因和恢復時間。
正確看待產後生理變化和不適
每位孕婦生產後身體都會發生一些變化,能幫助新媽媽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和處理,從而幫助自身更快更好地恢復,並可以有效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
產後生理變化很正常
新媽媽在完成分娩後,身體會出現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變化是新媽媽必須經的過程,屬正常現象。
生殖系統的變化
子宮:子宮是產後變化最大的器官。胎盤娩出後,子宮逐漸恢復至未孕狀態的全過程,稱為子宮復舊,時間一般為6週,其主要變化為宮體肌纖維的縮複和子宮內膜的再生,同時還有子宮血管變化,子宮下段和宮頸的復原等。
陰道:分娩後陰道腔擴大,陰道黏膜及週圍組織水腫,陰道黏膜皺襞因過度伸展而減少甚至消失,致使陰道壁鬆弛及肌張力低。陰道壁肌張力於產褥期逐漸恢復,陰道腔逐漸縮小。
外陰:分娩後外陰輕度水腫,於產後2〜3日內逐漸消退。會陰部血液循環加快,若有輕度撕裂或會陰後一側切開縫合後,均能在產後3〜4天內癒合。
盆底組織:在分娩過程中,盆底肌肉和筋膜被過度伸展,且常伴有盆底肌纖維的部分撕裂,產褥期應選免過早進行較強的重體力勞動。在產褥期堅持做產後康復鍛煉,盆底肌可能在產褥期內恢復至接近未孕狀態。
乳房的變化
產後乳房的主要變化是開始泌乳。妊娠期孕媽媽血液中的雌激素、孕激素、胎盤生乳素升高,使乳腺發有和初乳形成。當胎盤剝離娩出後,新媽媽血液中的雌激素、孕激素、胎盤生乳素急劇下降,抑制下丘腦分泌的催乳素抑制因子釋放,在催乳素作用下,乳汁開始分泌,嬰兒每次吮吸乳頭時,來自乳頭的感覺傳入神經纖維到達下丘腦,通過抑制下丘腦分泌的多巴胺及其他催乳素抑制因子,使腺垂體催乳呈脈衝式釋放,促進乳汁分泌。
循環系統及血液的變化
生產後,子宮胎盤血循環終止且子宮縮複,大量血液從子宮湧入新媽媽的體循環,加之妊娠期瀦留在組織間隙的液體會被吸收入血,產後72小時內,新媽媽循環血量將增加15%〜25%,應注意預防心衰的發生。循環血量於產後2〜3週恢復至未孕狀態。
消化系統的變化
妊娠期胃腸蠕動及肌張力均減弱,胃液中鹽酸分泌量減少,產後需1〜2週逐漸恢復。產後1〜2週內新媽媽常感口渴,宜進流食或半流食。月子期的新媽媽活動較少,腸蠕動減弱,加之腹肌及盆底肌鬆弛,容易便秘。
泌尿系統的變化
妊娠期體內瀦留的大量水分主要經腎臟排出,故產後1週尿量很多。另外,產程中由於膀胱受壓、黏膜水腫、肌張力降低和會陰傷口疼痛,新媽媽易出現排尿因難,尤其是產程延長者,受到胎先露的壓迫,使膀胱黏膜充血、水腫,導致出現排尿不暢,甚至形成尿失禁等。妊娠期發生的腎孟及輸尿管擴張,產後需2〜8週恢復正常。
產後雌激素及孕激素水平急劇下降,至產後1週時會降至未孕時水平。催乳素的水平因是否哺乳而異,哺乳媽媽的催乳素於產後下降,但仍高於非妊娠時水平,吮吸乳汁使催乳素明顯增高;非哺乳媽媽的催乳素於產後2週降至非妊娠時水平。
腹壁的變化
妊娠期出現的下腹正中線色素沉著,在產後逐漸消退。初產婦腹壁的紫紅色妊娠紋會變成銀白色陳舊妊娠紋。腹壁皮膚受增大的妊娠子宮影響,部分彈力纖維斷裂,腹直肌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產後腹壁明顯鬆弛,腹壁緊張度需在產後6〜8週恢復。
產後不適多有出現
在經歷了分娩的重大「戰役」之後,新媽媽還會遇到一系列小麻煩:傷口疼痛、腹部疼痛,、乳房脹痛……這些小麻煩屬產後正常的生理症狀,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經好好護理就能得到緩解。
傷口疼痛
自然產的新媽媽,會陰部容易出現撕裂的傷口,導致產後會陰疼痛,其疼痛程度因撕裂傷的大小及範圍、個人感受而有不同,通常在生產完數小時至1天內最痛,待傷口癒合後就不再疼痛。
剖宮產的新媽媽,傷口疼痛往往比自然產來得嚴重,大多需要注射止痛劑,因此,醫護人員有時會建議新媽媽使用束腹帶固定傷口,減少活動時因為牽扯而造成的疼痛。一般來說,剖宮產的傷口疼痛約在數天至數週內消失。
腹部疼痛
產後腹部疼痛主要由子宮收縮引起,產後新媽媽大多會感覺小腹有輕微的陣發性疼痛。子宮收縮的目的在於排出子宮內殘留的血塊或胎盤碎屑,並逐漸恢復成原有狀態,當子宮收縮力量較強時,就合產生腹痛感。一般來說,經產婦的子宮收縮會較為強烈,也就比較容易有疼痛感。
陰道流血
無論是剖宮產還是自然產,在寶寶出生後,新媽媽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陰進道出血,醫學上稱之為「惡露」。 「惡露」是產後子宮所產生的分泌物,包含了血塊、子宮內膜、胎盤殘留等,一般在產後2週內就可以排淨,但有時也可能拖至產後1個月。剖宮產產婦的子宮經過醫護人員的清理,大部分惡露已被清理乾淨;自然產婦的惡露則必須靠自然剝落,因此排出的量會比較多,排出的時間也比較久。
分娩後新媽媽會大量出汗,這樣的情況要持續2週左右。一方面與分娩可消耗大量體力有關,另一方面與孕期血容量增加有關。準媽媽懷孕後血容量即開始增加,在孕期32〜34週血容量達到高峰,又因為妊娠期雌激素明顯增加,使身體內瀦留一些水分,這些多餘的體液在產後就要通過尿液和汗液排出;因此在產後2週內,新媽媽會經常出汗。
乳房脹痛
乳房脹痛大多發生於產後數天至數週之間,由乳汁排出不暢引起。另外,如果乳房有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甚至出現發燒現象,即發展為乳腺炎。造成乳腺炎最常見的原因是寶寶吸奶時不慎將乳頭吸破,導致媽媽的乳頭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
手腳關節脹痛
有些新媽媽在順利分娩後會感覺關節不適,手腳的小關節腫脹,或是許腕節疼痛;其實,這是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常見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妊娠期胎盤分泌大量雄激素和孕激素,這些激素會導致體內積聚一些水分,關節囊內的水分也會增加;因此準媽媽會有關節腫脹的感覺,嚴重時還會有疼痛的感覺。產後,胎盤已經娩出體外,激素水平也會迅速下降,但水分的排出還需要一段時間,加上孕期體內會分泌鬆弛素,分娩後關節的韌帶仍然處於鬆弛狀態,新媽媽就會出現關節不適。
便秘
有些新媽媽產後會出現便秘,原因包括腸胃蠕動不佳、運動量減少、傷口疼痛(導致產婦不敢用力解便)等,而長期的便秘也容易引發痔瘡。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便秘,如有些新媽媽很少起身活動,或是精神壓力過大,生活緊張。
經歷了近10個月的懷孕過程,新媽媽在產後終於能和肚子裏的小寶寶見面了,但各種不適的生理症狀也隨之而來。產後有些不適症狀雖然危害不是太大,但仍會給新媽媽帶來困擾,需要及時調理。通過飲食、運動、日常護理若還不能緩解身體不適,新媽媽們應該及時諮詢醫生,獲得專業的幫助,及早擺脫身體不適。如若不然,很可能會引起一些產後併發症,嚴重影響新媽媽的健康。
以上內容節錄自《遠離產後不良情緒做快樂新媽咪》。
書名:《遠離產後不良情緒做快樂新媽咪》
作者: 劉忠純,楊燦
出版社:萬里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