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天氣】暖包貼邊個位置先啱?中醫推介一款冬日暖身食物

撰文:鄧煥儀
出版:更新:

本港天氣顯著轉涼,周末氣溫更會低至12°C,大家記緊做好保暖措施。但要抵禦寒流,是否一定要把自己包得像糉子一樣呢?註冊中醫師徐澤昌指出,穿得多不代表適合,反而會阻礙氣血循環,只要懂得保護好身體3大部位,再在衣服貼上保暖貼,便能保持整個軀幹暖和。他又推薦一款材料簡單、易消化又暖脾胃的暖身粥,用來做早餐就最適合不過!

徐醫師引述宋朝的《小兒病源方論》中所提及「養子十法」,指出「一要背暖,二要臍暖,三要足暖,四要頭涼,五要心胸涼」。表示即使要保暖,亦不需要全身包得密,反而是要給身體適當地散熱。「很多家長怕小孩着涼,便把小孩包得像糉子般,其實小孩新陳代謝快,很容易熱,未必需要穿太多,穿太多太緊反而會令小孩活動能力下降或阻礙氣血循環,例如冷帽便不一定需要,可以在寒風太猛時才戴上。」他建議家長嘗試「洋蔥式」穿衣法,以四件薄的衣服代替一件厚毛衣,過熱時容易除下,爸媽亦可不時摸摸小孩的肚子或背部,根據冷或熱適當地穿衣或脫衣。

三大保暖部分

想保暖不一定要全身包得密一密,徐醫師指出身體有三大部分需要特別保暖,只要防止這三個部分與寒風接觸,便能保持身體核心及內臟的溫度。

一:後頸

頸後有兩個重要穴位—風池穴和風府穴,徐醫師指防風邪法,重在避之有時,如後頸被寒風吹到便容易會頭痛感冒,因此一條厚厚的頸巾是必不可少的。

二:肚子

肚子是內臟、脾胃所在位置,保持肚子溫暖亦即是保護脾胃,就如小孩子晚間踢被子露出腹部,便容易着涼或肚瀉。因為腰部位置需包妥,不可讓寒風滲入。

三:腳底

徐醫師指足底是穴位及反射區集中的位置,如直接踏在地上會吸收寒次的地氣而傷害身體,他指即使在家,亦一定要穿着拖鞋或厚襪,而鬆軟的毛毛鞋墊亦是不錯的選擇。

+3

保暖貼使用貼士

除了保暖內衣和羽絨,保暖貼亦是禦寒恩物。徐醫師建議可貼在靠近後頸大椎穴(約頸椎第7節,突起的位置)、腰背的命門穴和腎俞穴(肚臍正後方)及肚臍四周的衣服,比貼在其他部份更有效。

必學暖身粥

除了穿衣保暖,徐醫師又建議家長可在早上用薑片、紅棗及堅果來煮一碗保暖:「脾胃弱的人早上特別沒有胃口,而這種粥暖脾胃又易消化,而且堅果亦有補腎暖身的功效。」但如有虛熱、實熱及感冒情況便不宜食用。他又提醒這款粥不需長期食用,因小孩的體質易有變化,當服用數天、小孩手腳覺得暖和,或氣溫回升後便要停止。

薑片紅棗暖身粥(二人份量)

材料

米:半杯

薑片:4-5塊

紅棗:4-5粒

合核及腰果:各5粒

煮法:所有材料可一併放煲熬煮,如想口感更綿密,可先把合核及腰果弄碎。

仁昌堂中醫診療所註冊中醫師徐澤昌。(資料圖片/龔嘉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