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因缺憾和弱點局限孩子 讓錯誤成為子女的Superpower|魚子媽

撰文:媽媽投稿
出版:更新:

最近看了一部美國紀錄片《月光奏鳴曲:無聲的三樂章》(Moonlight Sonata: Deafness in Three Movements),是關於一個家庭裡受遺傳性失聰影響的兩代人截然不同的成長歷程,以及在接受人工耳蝸手術後面對的轉變,令我有很深的感受。
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健全,即使是子女只是有傷風感冒的小毛病,我們都會很擔心和緊張,假若子女是先天失聰,父母應如何面對並幫助孩子走他的人生路?
【編按:作者為魚子媽、圖片來自《月光奏鳴曲:無聲的三樂章》劇照】

《月光奏鳴曲》導演Irene Taylor Brodsky的父母都是先天性失聰,而她的大仔Jonas也不幸地遺傳了家族性的失聰基因,但不同的是,Irene的父母到65歲才接受人工耳蝸手術,而她的兒子在四歲時已做了手術。翻查資料,Irene在2007年已經拍過一部紀錄片《Hear and Now》,就是紀錄了她的父母年屆高齡才做手術,並重新學習聽和講的過程,該片更在美國著名的辛丹斯電影節獲得觀眾大獎,雖然廣獲好評,但她當時說過自己不會再以自己的家人為題材拍紀錄片,只是她萬萬想不到後來誕下先天失聰的Jonas,亦因此有了《月光奏鳴曲》這部續集。

Jonas自幼就接受了人工耳蝸手術,在童年階段已開始鍛鍊聽覺和熟習有聲世界,現在11歲的他喜歡鋼琴演奏,聽覺之敏銳不比一般人遜色,他更對貝多芬的名作「月光奏鳴曲」情有獨鍾,堅決越級挑戰難度,非學不可,相信原因是他知道貝多芬創作此曲之時,正是經歷重病後慢慢失去聽覺的階段,所以此曲對他有特殊意義。

Jonas的外公和外婆就沒有他那麼幸運,以前醫學科技未如現今昌明,他們到65歲時才做手術,大半生已在無聲世界度過。他們一方面驚嘆科技日新月異,同是失聰的孫兒竟能如平常人般生活甚至演奏鋼琴,另一方面他們對於有聲世界仍有著一種陌生感甚至抗拒感,他們已習慣了用手語或讀唇來溝通,有時更寧可把儀器關掉,返回無聲世界,樂得清靜。

其實希望耳根清靜的不止是Jonas的外公和外婆,Jonas自己有時對於周遭的聲音也感到吃不消,尤其是當他練琴的時候,除了周遭的聲音會令他無法集中外,他彈琴時聽得到或聽不出的錯誤,都會令他非常煩躁,片中一幕更見他除掉了外置儀器,在聽不到聲音的情況下彈奏他心愛的樂曲,反而隨心所欲。

片中還有一幕,是Jonas的外婆去看醫生,希望找出她失聰的原因,究竟是先天還是後天?這實在是令人驚訝,她都70多歲了,原來一直不知道自己失聰的原因,因為她的父母也沒有跟她多談。而醫生給她的答案是,她是先天的基因「出錯」,醫生的用詞是「misspelled」,外婆一臉困惑,醫生再嘗試用更「貼地」的字眼來解釋,說「就像是個typo(串錯字)」,外婆就更為錯愕。其實她並非不明白醫生的意思,她只是不認同醫生把她的先天失聰解釋為基因上的「錯誤」(mistake),她更對醫生說:「這或者不是個錯誤,只是有些人本是如此。」

我們眼中的「錯誤」或「缺憾」,其實換個角度看,也可以一種過人的優勢。我很喜歡片中一幕,導演的幼子在鬧情緒,尖叫聲哭聲不斷,外公把助聽儀器關掉,進入無聲之境,煩擾盡消,導演旁白說:「外公有superpower。」這可是我們「正常人」求之不得的異能。身體有殘缺的人,某些感官往往比一般人發達,做到很多能人所不能的事,我記得之前有一位截肢舞者說過:「Don’t focus on what you can’t do, focus on what you can do.」,絕對是當頭棒喝。

導演表示,當Jonas學彈《月光奏鳴曲》時,她看了很多貝多芬的書信和不斷聽他的樂曲,她說:「我慢慢發覺貝多芬並不是因為成功克服了失聰,繼而創作出偉大樂章,而是因為失聰才令他能創作出偉大樂章,失聰為他的音樂重新定義,並讓他向全世界展示他獨特的聲音。我覺得Jonas會跟貝多芬一樣,從失聰中找到他獨有和真摯的表達方式。」

這電影令我體會到,作為家長的,不應因為子女的「缺憾」和「弱點」,而局限了他們的發展和可能性,每個生命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必然有各自的弱點,但你也可以視之為你的「superpower」。如片中所說:「Let the mistake become the music」,擁抱你的與別不同,方可走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月光奏鳴曲:無聲的三樂章》將會在9 月舉行的「辛丹斯電影節:香港」上映 (hk.sundance.org)

魚子媽簡介

魚子媽COCO,目標三年抱兩大成功,現已是兩胎媽媽,大仔魚子醬已經3歲半,細女魚子妹剛過1歲,最大興趣是看電影,用電影放鬆心情,平衡全職媽媽的壓力,繼續快樂過生活。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