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孩子動不動就害怕? 3個小貼士應對「恐懼」│駱慧芳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你的孩子總是不肯嘗試新事物,凡事都表現得很膽小,動不動就會害怕,令你擔心這會窒礙孩子探索新事物和學習的動力;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恐懼、焦慮呢?
【編按:作者為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顧問駱慧芳】

兒童在某些成長發展階段中,由於他們獨立和認知能力較弱,面對陌生的人和事或外在環境便會產生恐懼、害怕、焦慮等的情緒。幼童子特別怕黑、打雷、大件的物體、與父母或親密照顧者分離;有些兒童害怕鬼怪、動物等;每逢萬聖節,學校活動佈置,都令他們感到不安,睡得不好;擔心有鬼怪跟著他。孩子面對人生重要的轉變如轉校、搬家、升小、升中等,也會感到壓力和恐懼。孩子不知怎樣表達內心恐懼,有時會透過發脾氣、吵架、或睡眠障礙或一些對抗的行為轉化不安和煩躁。其實,這是正常和自然的情緒反應;父母不需用藉口去掩飾和否定孩子恐懼、焦慮。最要緊的是協助孩子面對、理解他的恐懼和尋求可行的處理方法。

1.別迴避「恐懼」、聆聽孩子的擔憂

當孩子表達恐懼或擔心時,切勿嘲笑他「這麼小事也害怕、膽小」或說「不要怕、沒有甚麼驚的」,這會令他覺的得自己沒有用、愚蠢沒有能力,把恐懼壓抑,不敢表達,父母更難給予協助。父母先平靜自己的情緒,放下預設的判斷,專心聆聽孩子的恐懼,理解孩子的困難,讓孩子感覺被明白是重要第一步。父母可向孩子說:「明白他有些事會擔心、恐懼,可以講出來,一起面對」,並分享大人同樣會恐懼,並分享克服恐懼的經驗,讓孩子能得安慰及支持, 給予他許可証--「可以恐懼、害怕」。

2.了解孩子「恐懼」的因由

除了傾聽孩子的恐懼,父母也需進一步與孩子分享令其「恐懼」、「焦慮」的事情,可用簡單解說讓孩子明白箇中恐懼,舒緩孩子憂慮;同時,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時間面對恐懼情緒,切忌強迫孩子面對深藏內心恐懼,按孩子的能力和步伐克服它,當孩子慢慢能辨別和了解自己的恐懼、害怕,感覺對情況能掌控,恐懼的情緒會漸漸減退。父母耐心陪伴孩子面對恐懼,可幫助他找到維持情緒穩定的方法。

3. 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應對「恐懼」

孩子通常很難表達內心的情緒感受,但透過遊戲、故事繪本、畫畫等活動可幫助他把內心害怕、擔心、困擾表達出來,重複練習情境,增強自我控制能力,情緒才得以舒緩。父母可鼓勵孩子從遊戲中找到一些安穩情緒的方法,如超人可打敗怪獸、敵人,他可隨身帶著自己喜歡的超人公仔,當遇到害怕的事情,他想到超人公仔與他一起,可以舒緩緊張情緒,增強自我安慰的能力。若孩子怕黑、怕獨自睡覺,可與他一起尋找一些令情緒安定的方法,如他可以抱著喜歡的公仔一起睡,有保護陪伴的感覺或裝置一個夜燈,讓孩子感覺安心地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