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十個非華語學生的老師 杜穎琴:他們的進步是我最大的安慰

撰文:黃慧雯
出版:更新:

少數族裔要融入香港社會,在本地學校讀書並用中文為主要語言,在適應方面實在不易。曾先後任職中學老師、教材編輯的杜穎琴,在兩年前轉任小學的非華語學生統籌老師,幫助校內的十位非華語學生融入校園,讓他們易於適應及學習。
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上十個巴基斯坦小孩的老師,其中一位中文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她一對一的教學之下,在學期尾竟取得最佳進步獎,杜穎琴指看到學生的努力有回報,是她教學生涯中得到的最大滿足感。
(攝影:黃慧雯、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少數族裔學生的人數持續上升,而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小學數目也不斷增加,由2013/14學年約590間,增至2017/18學年約620間,杜穎琴任教的小學就是其中一間,校內共有十名巴基斯坦籍的學生,三男七女分佈在不同年級。少數族裔要融入本地校園生活,學好中文可以說是首要做的,而杜穎琴在校內擔任非華語學生的統籌老師,主要目標就是要改善他們的中文教與學,及助他們融入校園。

由寫「日」字開始教起

「還記得上班的第一天,就要為他們進行中文閱讀及寫作評估,記得當時一個高年級男生多番逃避,最後取得零分,這亦提醒了自己的存在價值,也希望減低他們對中文的恐懼。」杜穎琴說很多人以為他們中文差英文會好,但其實他們日常的用語一般是烏都語,所以在溝通上都會有困難。

經過一對一的評估後,她發覺到學生的中文水平有明顯的差異,於是要實行一對一的個別教學。「其中有一位二年級的學生,每次寫的文字也像圖畫,『日』字寫得像一個麵包,她也經常忘記功課及課本放在哪裏,專注力也不足。」

為了教好他們的中文,就要增加中文的趣味,杜穎琴更特別設計專屬的教材及教學方法,每篇課文她會先播放動畫,再逐字逐句去講解,同時以圖畫配合解釋較難的詞彙。「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一對一中文課堂後,她的中文有明顯的進步,就連校務處的書記也稱讚她的會話有明顯進步,令我感到欣慰,那一刻我知道只要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所有孩子都能進步。」

教學以外的多元活動

除了在教學上的工作,杜穎琴也希望透過不同的活動,令這班巴基斯坦孩子可以融入校園,了解香港的文化及生活,同時認識更多本地朋友,因此會定時舉辦多元化的校外活動,如帶他們飲茶初嘗吃點心,也會到太空館等參觀。「他們很多都來自基層家庭,家人很少機會帶他們出外,所以每次出外他們也很興奮,我們也希望藉此可以擴闊學生的視野,認識香港的文化。」

透過影片打破歧視 

由於非華語學生在校內屬於少數,因為文化的差異,本地土生土長的香港學生未必能了解他們的文化,這群巴基斯坦學生難免會受到歧視。「有巴基斯坦學生習慣塗古龍水上學、用手食飯等,這些生活細節都會被同學取笑,亦因文化差異令他們之間產生誤會。」為了令本地學生了解到少數族裔的文化及習俗,她透過校園電視台製作了一條影片,由巴基斯坦孩子介紹自己的生活,並在課堂上分享,令校內的學生更了解他們,以打破歧視。

杜穎琴指其實不少巴基斯坦學生也跟本地學生做朋友,他們會在小息一起玩耍,但由於語言及文化問題,家長之間確實難以成為朋友,而她跟家長溝通時也有困難。「由於巴基斯坦的家長不懂中文及英文,我跟他們也較難溝通,尢其是收到學校通告,由於低年級學生未能明白通告的內容,很多時家長在早上會親自來學校問我,在開學時通告特別多,都要逐一解釋給他們聽。」杜穎琴說。

與巴基斯坦孩子亦師亦友

經過長時間的相處,杜穎琴除了是這十位巴基斯坦孩子的老師,也是他們的知心好友,無論是功課上的問題,又或是日常生活的事,也會找她傾談。對於杜穎琴來說,最開心的是看到這班孩子的努力及不斷進步,在她任教的兩年內,有3位學生更在學期尾取得最佳進步獎,令她感到開心又安慰。

去年她離開了校園,到日本展開了新的生活,離開的一刻最捨不得她的是這群巴基斯坦學生,期後她更將這兩年的生活點滴寫成書,希望大眾可以從多角度認識少數族裔,她更期望有一天她的巴基斯坦學生能讀懂全書的內容。

 

《十個小孩的老師》

作者:杜穎琴
出版: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定價:$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