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教育】解構小朋友發脾氣三大案例 「唔俾喊」係大忌!

撰文:嬰兒與母親
出版:更新:

孩子最近老是愛生氣、打人、咬人,怎麼辦?別再用你慣性的方式對待孩子,如壓抑他的情緒,或態度兇惡去處罰、打罵他,這些方式除了讓孩子依然故我之外,也會造成親子之間關係的裂痕,趕快學習正確的做法!

你是否發現,你家寶貝成長到某個階段後,忽然變得很喜歡咬人、打人,也愛亂發脾氣,這是怎麼回事呢?

孩子最近老是愛生氣、打人、咬人,怎麼辦?(視覺中國)

年齡區間:18個月到3歲多

台灣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宜正表示,孩子愛咬人、打人和發脾氣,常發生於1歲半至3歲多,這時他動作較靈活、會自己走路,卻還不是很能表達需求,就有這種反應。

事實上,這個階段,是很重要的學習自我階段,當孩子有探索週邊環境的能力,會發現原來他可以擁有自己想法,如可以摸這東西、吃那東西,心理學上稱時期為「自我中心階段」,孩子認為世界必須按照他的方式運作,不用考慮別人的想法,這時他有需求、不滿、生氣,卻無法確切知道自己要什麼,覺得別人應該按照他的方式,所以常發生打人、咬人的狀況。

遇到挫折就打人,先制止

林宜正醫師以自己孩子為例,兒子1歲半到2歲多時,碰到挫折就要打人或摔東西,如果孩子只是生氣,可先觀察,但若是咬人、打人,會傷害別人與自己的行為,與安全有關,要先制止!此時,可先握住孩子的手,堅定、嚴肅地說:「不可以!」之後再問他這麼做的原因。

由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好,父母可說出自己猜測的原因,問他:「我知道你想拿筆畫畫,但媽咪覺得很危險,所以不可以!」或「也許你想要拿剪刀,但爸比覺得很危險,所以不可以!」孩子可能會點點頭或搖搖頭。

讓孩子知道不能這樣做有原因,之後才能及早改正不好行為,並學習自己表達需求。

孩子們發生衝突,先觀察

當孩子們一起嬉鬧,互相跑來跑去追逐,或講話口氣較兇時,可先觀察;如果出現肢體動作,再出口制止:「不可打人」、「不可這樣抓別人」。

林宜正醫師強調,孩子須要練習如何與別人共處,父母可先在旁邊觀察,讓他學習自己處理問題。

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推,又或者孩子想搶別人的玩具,父母應該怎麼辦?按圖看看三個案例的建議處理方法↓↓↓

孩子愛發脾氣,大部分父母都做錯了!

林宜正醫師表示,情緒沒有對與錯,生氣也是,面對孩子打人、咬人、發脾氣等情緒,大部分父母都容易犯以下錯誤,趕快改過來!你有犯以下的錯誤嗎?醫師建議父母可以這樣做↓↓↓

+1

正向教養,父母須花時間陪伴與引導

每個孩子天生的特質不同,有些孩子面對事件,會有咬人、打人、亂發脾氣的外向行為,有些孩子則以害羞、緊張、哭泣等內向行為來表現,父母應適時引導孩子。

實行正向教養,必須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不能用打罵,或丟3C產品讓他不哭鬧就好,孩子經常接觸會養成對3C產品的依賴,使得情緒問題如焦慮、生氣都沒被處理,只是不吵而已;長期下來會失去對其他事物學習與練習的興趣,不但親子關係更差,人際相處也會出現問題。

林宜正醫師建議,越晚讓孩子接觸手機、3C螢幕越好,盡量多與孩子互動,並用正向教養法,培養孩子正面的人生態度。

諮詢醫師

林宜正

學歷:台灣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現任:台灣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早期療育評估)、雙和醫院心希望關懷中心(自殺防治中心)督導醫師,兒童、心智障礙者性侵害案件早期鑑定團隊主責醫師,新北市兒童遊戲手冊編輯

【本文獲「嬰兒與母親」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