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敏】嬰幼時期多接觸不同食物 有助免疫系統適應
然隨醫療發展迅速,都市人的患大病的機會減少,但形形式式的「小毛病」卻愈來愈多,常見的有除了有哮喘、濕疹之外,食物敏感都是其中一個家長應關注的問題,近年港人患食物敏感數字更有上升的趨勢,當中的原因可能和我們的觀念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家長認知不足錯誤戒口
早前香港過敏協會以「幼兒食物過敏知多少?」為主題,以問卷調查成功訪問了850名育有2歳或以下幼兒的香港家長,發現超過 8 成 (80.8%) 幼兒曾患敏感症狀,然而只有近 6 成 (59.1%) 家長曾經帶幼兒求醫。
發表報告的香港過敏協會副主席吳碧儀女士說明:「香港父母認為雞蛋、海鮮、牛奶為小朋友致敏主要食物,和實際情況相符,但處理手法方面,有家長因為懷疑幼兒對某部份食物敏感,因而戒掉大部份的食物,最終可能會引致幼兒不夠營養,應找出真正致敏原,再針對個別食物行動才是更好做法。」
推翻過去認知 盡早讓免疫系統接觸新環境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免疫及過敏病科鄔揚源醫生分享,過去大家的觀念都傾向創造一個乾淨的成長環境,以及避免接觸懷疑致敏的食物為方針,但現在有不少研究都指出,生活在農村的人或家族人口較多的小朋友,他們的免疫力都會更強,因為他們接觸得更多不同種類的「細菌」。
除此之外,多嘗試不同類型的食物,都會增強幼兒抵抗力,和免疫忍耐。免疫忍耐意思即是,讓身體習慣及慢慢對某食物有更大容忍度,例如雞蛋對身體有益,身體得知後,下次進食時會出現的負面反應便會減少。因此鄔醫生建議家長,當幼兒處於4至6個月大時,需要進食固體食物時,不要避免任何類型的食物。
不要相信坊間測試 奶粉種類如何幫助家長?
食物敏感是可以透過血液測試檢驗出來的,但鄔醫生強調,正規的食物敏感測試不會在坊間大肆宣傳,一般是作為醫生工具協助有需要人士,因此坊間提供的測試準確與否是一個疑問。目前血液測試的結果接近95%準確,可以清楚知道患者是對哪一種蛋白過敏,有部分食物敏感人士會隨年紀增長而有所改善,但要視乎病人是對食物中的哪一種蛋白過敏才可判斷。
至於嬰幼兒,母乳當然是最好選擇,但如果幼兒不幸有食物敏感問題,媽媽都需要戒口才能避免把致敏原帶進母乳。戒到口當然最好,不能的話就要轉用奶粉:
幼兒敏感屬即時反應,例如出疹、紅腫等:豆奶
食物敏感導致腸胃出現問題:深度水解蛋白奶粉
嚴重的過敏反應:胺基酸奶粉
食物敏感難發現原凶 咨詢醫生為最好做法
鄔醫生認為,很多家長把敏感徵狀的關係混淆,例如以為有濕疹是因為食物敏感,其實兩者不存在必然關係,但有濕疹人士的確會有較高機率有食物敏感問題。
鄔醫生強調,除非幼兒有即時反應,例如家長給幼兒食花生,幼兒馬上出現反應,這樣家長就比較可以確定是花生引致。一般情況下,食物敏感要找出原凶是比較困難的事,家長應盡快咨詢醫生意見,在未清楚原凶之前則不應胡亂戒口,不單有機會對幼兒造成生理上的影響,心理上則會因家長「這個不能食,那個不能食」影響,對食物有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