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兩種食物過敏測試比較 分析利與弊│Sci Papa
對食物的不良反應可以由不同的身體機制所引起,包括免疫引發(IgE引發和非IgE引發)和非免疫引發。而大部分測試是基於IgE抗體量來作指標,所以這篇文章的討論重點將會放在由IgE引發的免疫反應導致的食物過敏。
事實上,這種食物過敏機制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所以,我們必需明白,由食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不一定是對食物過敏。
我們經常把「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這兩個用語混淆。由IgE引致的食物過敏,應該每次食同一種食物都必然會重複發生的,而時間會在進食後的幾分鐘內。相反,食物不耐受不涉及任何免疫反應,也不一定會在每次食同一食物時就會有不良反應。
過敏測試的基本認知
首先,大家可先參考筆者之前一篇有關過敏測試種類的文章(【兒童健康】過敏常因IgE抗體引起 四大過敏測試簡介│Sci Papa)。記住一個重點,這些過敏測試結果,必須要有臨床病史及診斷的支持,才可確定患者是否真的有食物過敏。
然而,要證明食物過敏的黃金標準是「雙盲安慰劑控制的食物挑戰」(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聽完不明白不要緊,因為在現實世界,這個測試因為有太大風險基本上不會被使用的。而在常規臨床實踐中,較常被使用的有兩種測試:一個是皮膚點刺測試;另一種則是血清學特異性IgE測試。
《皮膚點刺測試》
皮膚點刺測試風險並不算高,而且很快就會知道結果,但試想想每一種食物都要點刺,除非已有初步懷疑是那一種食物,要不然就要在皮膚上點刺不同的食物或其提煉物,這是頗為labour-intensive的。而且,皮膚點刺測試並不適合用於所有患者,例如患有嚴重濕疹或皮膚病學的人就不合適了。
還有,皮膚點刺測試有「假陽性」的問題。一個用皮膚刺點測試的研究發現,在15個對堅果測試有陽性反應的嬰孩中,只有8個嬰孩真的對堅果有臨床的過敏反應(https://www.bmj.com/content/313/7056/514.short)。在皮膚刺點測試中,要是出現「強陽性」的結果,如在點刺後出現了直徑大於7或8毫米的過敏反應,預測出臨床過敏就較為準確。
《血液測試》
用血液測試過敏,大部份都是在看免疫球蛋白IgG的血含量。事實上,這種測試的好處在於「抽少少血就能測試過敏」,但測試結果卻不一定能準確預測是否真的有臨床過敏反應,故是否該做這種測試及如何理解測試結果十分值得討論。
《整體免疫球IgE蛋白量測試》
免疫球IgE是過敏時產生的主要抗體種類,所以才會有測試整體IgE在血含量的水平的說法。整體IgE血含量測試相對簡單,但實際上對診斷食物過敏,只有非常小的臨床作用。例如,即使整體IgE水平在正常範圍內,並不表示對抗花生的IgE水平一定正常,所以患者仍有機會是對花生過敏;這就是「假陰性」。當然,如果血液裡有非常高水平的整體IgE,有臨床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會較高。
《特異性免疫球IgE蛋白量測試》
特異性IgE(Specific IgE)是指一些針對特定蛋白的IgE抗體:如對花生過敏就會有針對花生蛋白的特異性IgE,對牛奶過敏就會有針對牛奶蛋白的特異性IgE。這種特異性IgE的血液測試,在單次分析中能測試大多數常見的致敏原,但除了針對某幾種常見過敏食物的測試有較多數據外,針對其他致敏原的敏感性(sensitivity)和特異性(specificity)的數據並不足夠。
所以,這種測試其實有「假陽性」的問題。因為,抗體的存在只表示有免疫反應,卻又不代表一定會有臨床過敏反應。也就是說,患者對致敏原是敏感的但並不致有臨床過敏症狀。因有明顯的局限性,所以在決定做這種測試前,必須先與專科醫生作討論。
總括而言,測試結果一定要與病歷一同考慮,同時亦需要專科醫生作診斷,才可再進一步討論,甚麼治療才是最合適。
本文主要是參考了Dr. David Unsworth一篇論文寫成,想有further reading的話,可到以下網址: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full/10.1258/acb.2011.011011
下一篇會跟大家講血液免疫球IgE蛋白測試的謬誤例子,再下一篇詳細講過敏與濕疹的關係。
作者簡介:Sci Papa
Facebook專頁:Scientific Papa
喜歡科學,但更喜歡老婆跟女兒。覺得科研跟「湊女」都是要有極度的耐性,不怕失敗,還要懂得自我反思後用不同方法再嘗試!將育兒及科學融合,期望伴著女兒走一條快樂的成長路。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