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分享親子共讀攻略:一出世便要講故事 搣爛書勿隨便責備
閱讀的好處不用說,每一個人都知道,但是談到帶著寶寶看圖畫書、唸故事書的「親子共讀」,許多爸媽就會有些疑問了──「寶寶這麼小,又聽不懂?」「我不知道怎麼唸故事書!」「我怕我講錯或是講得不好!」我們邀請了長期專研於親子共讀的兒科醫師吳淑娟分享自身面對爸媽的經驗,一起將親子共讀納入生活成為每日的習慣!
身為兒科醫師又是孩子的媽咪,羅東博愛醫院新生兒暨小兒加護病房主任吳淑娟的閱讀繪本經驗並不是當了媽之後才開始的。在還沒有結婚之前,某個偶然機會之下,接觸了繪本的吳淑娟醫師才發現,原來有這麼不一樣的閱讀素材,因此愛上繪本。直到後來,孩子出生了,便很自然地拿出家中隨處可見的繪本來與孩子互動。對於吳淑娟醫師而言,閱讀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一開始也沒有想過親子共讀的重要性!
「盡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變成醫囑
一名兒科醫師,除了照護兒童的身體健康,也留意其心理發展的健全。原本在北部看診的吳淑娟醫師總會提醒爸媽可以找時間與孩子看看書、唸故事書給孩子聽,通常北部爸媽都能夠接受此觀念,甚至有些爸媽已經開始進行親子共讀了。然而,民國93年起,吳淑娟醫師到了羅東聖母醫院服務,同樣地提起親子共讀一事,爸媽的反應卻是覺得一頭霧水──孩子那麼小又聽不懂,為何還要花時間唸故事書給他聽?或是擔心自己故事講得不好,怎麼辦?
於是,吳淑娟醫師參考「展臂閱讀方案(Reach Out and Read)」,在健兒門診時提醒家長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的觀念,同時贈送適齡的繪本給寶寶帶回去,讓寶寶床邊經常有繪本,可以隨時和大人一起看書,也就是把「盡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當作是醫囑,童書變成是處方。雖然後來因為人力與經費的限制,此計劃僅進行了一年,但從中吳淑娟醫師發現,許多爸媽及長輩並非不想陪孩子唸繪本或不會唸繪本給孩子聽,只是「不知道」可以從小就陪著孩子讀繪本!
親子共讀是爸媽/長輩可以做的事
現今的爸媽都希望孩子不僅長得又高又壯、學習力還要高人一等,而兒童發展關乎於孩子所處的環境及主要照顧者提供適當的刺激。而「親子共讀」就是嬰幼兒照顧者可以做的事,吳淑娟醫師認為以「童書」作為互動的媒介,不但可以提供充足刺激,又能從中觀察孩子對於哪些事物有所反應,進一步瞭解孩子。
別把「閱讀」和「讀書」劃上等號!
提及親子共讀,許多爸媽都會說:「孩子這麼小,還聽不懂吧!」吳淑娟醫師想要反問爸媽:「平常對著孩子講話時,你認為孩子都聽得懂才會跟他講嗎?」這個答案想必是否定的,既然平時都會把眼前事物描述給孩子聽,為何講到唸故事書時,爸媽就認為一定要孩子聽得懂才能唸給他聽呢?本身有閱讀習慣的爸媽都會知道同樣一本書由不同人來讀會有不同的反應,但多數爸媽閱讀童書的經驗不夠,且對於孩子難免有所期望,也就是書好像一定要看得懂才行,如果看不懂,書就沒有意思了。
吳淑娟醫師推想原因可能是,東方家庭大多把「閱讀」與「讀書」劃上等號,而「讀書」又與「考試」有關,既然關乎於考試就要聽得懂,或是花了時間就要有些收獲,不過,此與親子一同享受共讀的喜悅是不一樣的。不曉得爸媽是否發現孩子非常喜歡聽著自己講話?因為爸媽對著孩子講話時,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身上。吳淑娟醫師指出,既然爸媽會和寶寶講話,不妨拿著一本有趣的圖畫書,看著可愛的圖案,發揮著想像力訴說好玩的故事情節,這就是最簡單又親密的親子互動。
把親子共讀納入日常習慣之中
「這個故事我已經講了10遍了,為什麼孩子好像還是聽不懂?」、「為什麼我花了這麼多的心思,孩子還是沒辦法與我享受讀這本書的感覺?」有些爸媽似乎非得把書本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才善罷甘休,吳淑娟醫師提醒小心這樣可能反而會得到反效果!
孩子對於習慣的培養或是事物的學習,本來就得要重覆練習許多次,像是每天睡前都一定要刷牙的習慣,若是爸媽強迫孩子完成,可能反而讓孩子討厭刷牙,而親子共讀也是如此,吳淑娟醫師建議以輕鬆有趣的態度將它變成日常之中的生活習慣,而不要一昧追求孩子到底懂不懂書本的內容。
一出生就可以唸故事書給寶寶聽!
許多爸媽不曉得「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親子共讀?」吳淑娟醫師要爸媽想一想──「何時開始對著寶寶講話?」相信大多數爸媽在懷孕階段就會摸著肚子與胎兒說話,不管寶寶才幾週或幾個月大,就會用自己的方式與他講講話。因此,當寶寶出生之後,就可以唸故事書給他聽了。
捏揉啃咬是孩子認識書本的方式
有些想與孩子共讀的媽咪表示,孩子看到書只會把它拿起來用手捏來捏去、撕破揉爛,甚至是放進嘴裡咬一咬,根本沒有認真地閱讀。吳淑娟醫師提醒爸媽學齡前的孩子玩其他玩具也是同樣地以捏、揉、啃、咬方式對待,更何況孩子其實不知道這個東西是「書」,對於他而言,就只是一個新的東西,因為沒有接觸過,就會用他的方式來認識「書」這個東西。
從讀繪本更進一步認識孩子
至於翻書時常會把紙本弄破,這是因為孩子的小肌肉尚未發展成熟,以至於一不小心就會把書撕破了,並非故意要破壞。吳淑娟醫師指出,從親子共讀之中,爸媽有機會可以好好地瞭解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發展,減少因為不瞭解而出現過度管教的行為,親子之間的衝突也會變少。
吳淑娟醫師建議1歲左右的孩子,本來就是活潑好玩,如果給他一般紙張厚度的童書,當然一下子就撕破了,若是提供布質或厚紙板的繪本,其「使用期限」就會較長,而且這些繪本通常還有玩具功能,像是一揉捏就會發出沙沙的聲音,不只是看還可以玩。
不需要求正經百八地聽故事
陪孩子一起看書時,爸媽也不需要要求孩子乖乖地坐在身旁,或許孩子正在一旁自顧自地玩著玩具,爸媽可以自己看著童書、講出故事來,孩子可能會因為好奇而靠過來,爸媽再以手指著圖畫書上的圖案將孩子的注意力轉到童書之上。一開始可能一次只能專注1分鐘,但時間會慢慢地拉長,吳淑娟醫師認為陪著孩子看一本書其實並不難,只是大人不知道該怎麼做,只要爸媽好好地瞭解孩子,不只是親子共讀這一件事,對於生活常規的建立也能輕鬆上手。
至於童書的選擇,吳淑娟醫師倒不覺得幾歲的孩子非得要看幾歲的書,如果孩子還小,可以選擇爸媽自己喜歡的童書,這樣爸媽也較能以開心的方式與孩子分享,如果孩子也很喜歡,孩子就會進入狀況;倘若孩子目前對這本書沒有感覺,就更換其他類型的童書,反正童書不會壞,有時過一陣子,孩子又會很喜歡這本書。若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依孩子的興趣來選書,例如孩子喜歡車子,就選以交通工具為主角的圖畫書來陪讀,增加孩子喜歡看書的動機。
身處3C年代,親子共讀更加重要!
在這個充滿手機、平板的3C年代,吳淑娟醫師認為「親子共讀」更加重要了!現在只要孩子一吵鬧,不管是看影片、玩遊戲還是聽音樂,大多數的爸媽都會拿出手機來安撫,難道沒有3C產品,爸媽就沒有辦法帶孩子嗎?
以前沒有手機的時候,爸媽出門總會隨身攜帶小玩具或幾本童書,當孩子吵鬧時,爸媽似乎願意花較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轉移孩子不安的情緒。到了現今3C產品隨手可得之際,爸媽發現孩子很容易被3C所吸引,於是,大人就上癮了──孩子一吵鬧,3C立即雙手奉上!
等孩子大了才開始閱讀太慢了
吳淑娟醫師曾碰過一位媽咪,她以為孩子要長大識字之後才能閱讀,但若等到孩子大了才開始想要培養閱讀的習慣就已經來不及了。吳淑娟醫師指出,閱讀較為慢速的活動,一頁的圖片要大人抱著孩子花時間解釋:「這是狗狗!牠正在散步~」但若孩子早已習慣動態圖案的3C產品,他是不可能有耐性聽這些的。
孩子的學習需要透過反覆地練習,以便大腦產生記憶性的連結,才能夠真正地將知識記下來。吳淑娟醫師指出,孩子用手指頭點一下,3C產品的聲光畫面就從螢幕之中跳出來。剛開始,孩子好像玩得很高興,但逐漸地就會像是反射動作一樣,孩子根本沒有時間思考現在看到的到底是什麼東西,而沈浸於「我要趕快點進去看,就會有好玩的東西跑出來!」孩子並沒有因此學習,只是被動看著這些聲光效果。
放任孩子看3C沒有學習效果
還有些爸媽認為3C產品具教育功能,可以讓孩子學習新知識。然而,國外有許多研究指出,如果放任孩子自己看e-book,最後是無法達到學習的效果。吳淑娟醫師表示,孩子的學習需要大人陪在旁邊使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做互動,而這些都是得花費時間。但是,實際情況是大人自己拿著手機滑,小小孩也拿著自己的手機玩,對於孩子的兒童發展都不是個好現象。
【本文獲「嬰兒與母親」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