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好的育兒之道?︳失敗媽媽

撰文:失敗媽媽
出版:更新:

小言(化名)的家都是晚睡一族,因為爸爸的工作無法早回來,而且可能一周都沒有一天假期,孩子只能每晚12點睡覺,才能有一小時和爸爸相處的溫馨時光。

「晚睡不好呀!對孩子不好。」、「要孩子情緒好、身體好,要9點前睡。」、「不應該要孩子遷就爸爸,應該是爸爸要轉工吧……太苛刻了這份工作。」「孩子身體比和爸爸玩重要吧?」

小言媽媽聽到很多關心、很多很有道理的意見,但是卻感受不到同理。

雖然孩子早睡對身體好,但每家苦處不一,未能斷論每家孩子必須在幾時幾分睡,就是對孩子最好。(gettyimage/視覺中國)

坦白說,我要陳皮每天9點前一定要睡覺,沒有出外的話更會要他8點半就睡了。但是,不一定其他孩子都9點睡覺就是「最好」。我覺得(其實也不用覺得),這樣一定會有「傷害」,大部分人晚睡也沒有死掉,只是未必對身體好。

人生在世,基於每人的處境,很多事情其實也是很無奈。譬如說要超時上班工作、譬如家中沒法每天煮住家飯,只能去吃快餐,其實都很傷身啊!為什麼我們都要做?不可以自由選最好的選擇嗎?就是因為不是每個人在這一刻都有足夠的動力和條件改變。那不能改變是否就一定會有問題?這就看觀點與角度了。

不少雙職爸爸/媽媽都需超時工作,未必能準時回家煮住家飯和陪子女。(gettyimage/視覺中國)

就好像陳皮爸爸,有時候工作的限制,一周可能最少有兩晚不能回家睡。有些朋友知道後,都會覺得太誇張了吧,又不是到外地工作,怎麼能容讓另一半不回家睡呢?但只有我和陳皮爸之間懂得,這樣是對我們家最好的決定,爸爸能維持在這份他不能放棄的工作下,多睡幾小時,節省來回的士錢(太晚沒有公共交通了)……還有很多很多對我們家來說這是最合適的理由。

做爸爸的也希望跟子女享天倫之樂,奈何為世所逼,未必能陪伴子女每一個成長時刻。(gettyimage/視覺中國)

外人覺得人家這樣做、這樣生活,就一定會有傷害,這種想法也是彼此有時無法心靈相通、難以溝通的原因。如果我們在家、在外交流都只堅持己見,相信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確」,想想看,孩子也會覺得我們很難溝通,慢慢長大了,大家都半步不退讓,彼此都很難下台。

一位我非常欣賞的朋友說過,一個人相信不相信一件事,是無法被「說服」的。我們不可能給人證明什麼,除非他自己願意去看到證據,自己證明給自己看。如果是真相,就是不言自明,不需要被證實的,清者自清。網絡資訊隨手可得,每位家長都有太多的育兒心得。爸媽們,我們都要小心不要把關心的言辭變成傷害對方的說話。

和陳皮參與共學時,認識了很多不同背景、教育想法的家長,有時候多看、多聽後,就會發現其實沒有真正的育兒專家,沒有人能經歷過所有育兒的困難處境和挑戰。

每家面對的情況都不一樣,不能把專家所言奉成金科玉律而強加別家孩子身上,這時真心作為一個聆聽者就可以了。(gettyimage/視覺中國)

香港爸媽,我們都需要更多地尊重每家孩子,每家有不同的家規、生活方式呢。(當然,家暴或嚴重傷害孩子的行為是例外啦。這些不得不介入)。有時候,我們要承認自己未必能給予意見,只能好好地聽,欣賞對方的勇氣,就是給予對方最大支持的開始。

作者簡介:失敗媽媽之日常

一位平凡的基督徒全職媽媽Carrie,讀了教育碩士、上過無數教師培訓課程,本著以主耶穌為榜樣,以為可以理想化教養孩子,但低估了自己的不完美,以致每天育兒和教養都充滿血淚和笑料。現為小島學園董事,育有一子陳皮。

作者Facebook專頁:陳皮下廚